更新时间:2016-03-26

吾土:生活不在别处

在关注中国社会现实的独立纪录片中,拆迁问题随处可见:从讲述北京前门大栅栏拆迁的《煤市街》,到拍摄“拆迁市长”耿彦波的《大同》,从记录南宁一座高楼拆迁的《高楼背后》,到拆迁事件让故事峰回路转的《少年小赵》。在过去十多年里,由于城市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化,大量人口涌向城市,一方面引发了土地价值飙升与房地产业的蓬勃,城中村土地拆迁盖楼是几乎所有中国一二线城市的常见现象;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离开土地,背井离乡,进入大城市打工,原有的土地被转卖或出租,房子也失修破败。这也造成了原本都是农民身份的两批人,城中村的农民与乡下的农民,随着城市化,同样脱离了土地,但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命运。从这个角度来看,《吾土》恰好将这两个不同群体都纳入到故事中,虽然前者在这个故事里,只是咄咄逼人的冲突中的偶然一撇。

《吾土》的主人公陈军是来京种菜十几年的一个菜农,这样说也并不准确,因为他除了种菜,还办农民工热线,为寻求帮助的农民工解答各种包括维权讨薪的问题,也相信知识改变命运。而之后,陈军在北京承包十多年的土地面临拆迁,周围几户农民工迫于压力,拿了补偿金走了,而陈军一家认为补偿办法不合理而坚持不搬,成了“钉子户”。而《吾土》讲述的正是这一家“钉子户”在长达几年的抗争中、在断水没电的困顿状况下生活的故事。

但我并不认为这只是一个拆迁故事。或者说拆迁只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之下,导演更想要呈现的是这个家庭如何生活的故事。也正是因为如此,这部影片比更多纯粹关于拆迁事件本身的片子,更加动人。因为它在呈现社会事件的同时,也呈现了生活,那种琐碎、平常但偶有闪光时刻的生活本身。而这也是因为,在更多时候,社会事件或政治本身与我们的生活以一种更深刻也更潜在的方式缠绕在一起、不可分割。在面对这些事件的时候,如何选择、如何生活,人物内心深处的信仰与人生观。而最动人的反抗,往往源自于切肤之痛,源自于一种深沉的情感/信念。而《吾土》中,陈军夫妇的反抗源自于他们对正义的追求,以及对土地朴素的情感。所以当我看到在那样缺水断电的艰难生活状况下,陈军依然劈出一块土地,跟女儿一起播种,灌溉,等黄瓜开出一朵黄花,等杏子成熟的时候,当我看到陈坐在老家的田埂边上,跟女儿说这里有爷爷奶奶爸爸和你的土地的时候,会觉得特别动人。这种对于土地深切的感情(正如我们在小川绅介的三里塚系列中感受到的那种感情),其实太少太少从中国农民群体中看到了。(也正是这种感情,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他的反抗,并打心底里支持与尊敬。)

而在这一点上,陈军夫妇虽然来自于农民群体,但他们确实特殊的。影片的成功也很大程度上源于导演发现了这样一对与众不同的夫妇,因此后面的种种关于家庭与生活本身的呈现才有了可能。相对于普通的农民,他们(应该)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懂得表达自己以及争取应有的权益,自信、开朗、坚韧,在那样艰难的状况下,依然保持着对生活本身的细腻与乐观,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非常喜欢的一场戏是大年夜中,因为没电而无法收看春节晚会的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竟表演起了名为“拆迁”的小品,把生活中遭遇的苦难不公都拿出来调侃一番。我一直觉得,中国独立纪录片中不缺少煽情也不缺少控诉,却极少幽默,而这一次我在《吾土》的主角身上看到了。

在影像方面,《吾土》做得也很精致,看大银幕更能感觉到这一点。片子也用了陈军夫妇拍摄的素材。而导演也坦言,最开始给陈DV,也是受到《煤市街》的启发,希望陈能在拆迁的对抗中,用DV记录下其过程,作为证据保护自己的权益,也可以用到片子中。最后的成片中,也确实用到了一两段激烈对峙时的素材,剧烈晃动的画面与言语冲突,在场感强烈而有力。在这个意义上,这段素材像是一种参与式影像,DV被弱势群体利用,成为保护自身权益,为自己发声的赋权工具。但对我个人而言,更喜欢的其实是后面用这台DV拍摄的、属于家庭录像的部分。有一个段落,是妈妈拿着DV拍摄女儿在空地上捡石头,旁边有一只淘气的小狗,那种寻常的家庭成员的相处,非常动人。而导演也说,这样的东西导演是拍不出来的,只有家人才能拍出那种亲密之感。在这里,这些素材又有了私影像的向度。

虽然最终因为念及孩子教育的问题,陈军一家在没得到赔偿的情况下搬走了。或许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的反抗失败了,然而当你在一季又一季的时间里,看这个家庭在困顿中认真地生活;看菜园里花开结果,蹒跚学步的小姑娘一点点长大,新生命又到来了,牙牙学语,一家人在即将搬离的房前拍了一张全家福;你不会觉得失望或悲伤:他们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念与乐观,相反,这些可贵的东西依然支撑着这个家庭,并且随着下一代的成长,而延续下去。

而这多么美好。

吾土(2015)

又名:My Land

上映日期:2015-10-02(釜山电影节) / 2016-07-24(FIRST青年影展)片长:83分钟

主演:陈军 李小凤 

导演:范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