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一个观影之前的小插曲。
由于电影院没有放映,《吾土》选择在上海季风书店一个活动室放映。观影前大家都在看书,或者玩手机。
一个矮个女生过来和坐我身旁的女生打招呼,“嗨!”,“哈罗,你在这边兼职啊?!”身旁女生礼貌的回复。
“你知道我在这边兼职?”矮个女生问道。
“不知道啊。”
“那你为何你第一反应是我在这边兼职,而不是像你一样来这儿看纪录片的?!”语气有些尖刻了。
“额。”身旁女生不知作何回复
。。。。。。。
回到《吾土》主要人物:老两口,夫妻俩,前后出生的两个女儿。
故事线路:一家人在北京近二十年,租当地居委会的房子和田地,以卖蔬菜为生。居委会把地卖给了开发商,一家人对于补偿不满意,于是拒绝拆迁。接着的遭遇便是,断电、断水、暴力执法。为了节省费用,女主人公怀上二胎后选择回老家待产。而老家的房子早已经不能住了,土地也没有了。最后,画面一转。当大女儿到了五岁该上学的年龄,夫妻俩选择了放弃抵抗。
总结起来便是: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这些到大城市打拼的人们遇到了一个无奈的现状,城市不能待,故乡回不去。
看完影片,便是讨论。这是我觉着比较有意思的环节。
第一个大叔的意见是我比较赞同的,“因为导演不在现场啊,我对于这个影片有几个疑问,有好几个关键节点我觉得导演没有交代清楚。比如他们最后决定离开,放弃抗争的决策过程,以及现实原因。这些关键节点没有交代清楚,我对此表示不是很满意!”语气急促,说完后,把话筒递给工作人员,便转身离开活动室。
第二个大叔较第一个稍许年轻些,戴着眼镜,语气平和,“我也是一些疑问,我有些猜测啊,因为这个土地是主人公租的当地大队的,会不会一开始还在租约期限内,所以主人公与拆迁的进行抗争,后来租期到了,便放弃抗争。另外有一些启示,主人公可能忘记了使用法律武器,好像一直都在习惯性的抵抗。”
第三个光头,对于前面两位的发言有些激动,“我是上海人,也刚刚经历过拆迁。当然,我的结局稍微好一点,虽然也遭遇不公。你们知道如果诉求法律,要等多长时间,要办理多少手续吗?极有可能在你把材料上交后,在最后一个受理日告诉你还少个什么材料,你当天补都来不及。然后又是漫长的等待。”言辞激动,有些哽咽。
接下来发言的都是些小年轻,一个个光鲜亮丽,用花枝招展形容也不为过。一口一个“底层”,一口一个“感动”,一口一个“社会不公”。
说说我自己的看法吧。我是比较赞同前两个大叔的看法的。因为他们比较理性,思考的角度比较多元。这方面我比较喜欢《新闻调查》,因为他从来不只是听“受害方”或“弱势方”的一面之词,还详细听取“加害方”或“强势方”的“难处”。而对于有过亲身经历的“光头”的情绪,我有些不解。因为影片中主人公的房子和土地都是租的当地居委会的,而并不属于其自身。这个最关键的问题也是“光头”和主人公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主人公所租房屋土地的租期有多长?拆迁过程中,对于主人公这种情况,法律法规是如何规定的?然后开发商所面临的局面?居委会的操作过程和所持态度?这些关键问题都不清楚。我不否认,主人公的生活状态可以定义为“底层”。但是如果就因为他所面临的窘迫现状,我们就自然的认为他是正义的一方,下意识的认为这种状况是“权贵”压迫造成的,主人公需要同情,我不赞同。
对于本部影片的讲诉,我不敢持有观点,因为能让我下结论的因素还不够。我想说的是,对于纪录片,特别是这种关注社会尖锐问题的纪录片。作为旁观者,我们有时过于急迫了,急着下结论,急着表明自己是善意甚至有“侠意”的,急着表达着自己对于这个社会的愤怒。

吾土(2015)

又名:My Land

上映日期:2015-10-02(釜山电影节) / 2016-07-24(FIRST青年影展)片长:83分钟

主演:陈军 李小凤 

导演:范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