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感知
星空,是亮的。
夜晚,是亮的。
星空与夜晚,原来是亮的。
无论世界如何苍夷,星空与夜晚,都是亮的。
忆起在汕尾,故乡,移了板凳,坐在老屋前,平野连山,夜里是看不见的了;门前花草的影,都模糊起来。就呆仰着头,望夜空。家人们去了山顶,散步未回,天地间也便剩下我一个。越发地孤独,就越发地想点什么,可越发地想,却越发不想思考。夜空,也渐渐析出几点光来,渐渐明晰,渐渐饱满,这时才知道,是星。站起,走到凤凰树的荫下,避开屋里的白炽灯,抬头一望,却见星的平原,倒映在夜间天空暗流的海。抬头望,抬头望,不自觉哼起不着调的歌,忽然觉得天地如此之大。于是坐下,罔顾了叮人的蚊虫,就望着星空,什么也不干,那时觉得在这星空下,一切都很明亮且宁静,凤凰树影,也泛起乳白色的光来。不知坐了多久,眼角却模糊起来,揉了眼,环顾四周,一切的地面都在反射着星光,这时才知道,夜晚、星空,原来是亮的。
离了故乡,去了远方钢筋的城,投入学业的紧张之中。见到路灯,见到霓虹灯,都很亮。城市里所见,太多匆匆的人群,他们的头颅,一致朝向地面,这个世界对于他们,一直很灰暗。
到底是城市的夜晚不够亮,还是它太亮,让我们失去了一双能够感知明亮的眼?
我们提到“感知“,这大概是现代人最缺的品质,没有之一。现代人太浮躁,太善于”表达自我“。我们与他人沟通,只会表达,不会尝试哪怕一点点的理解;我们与自然沟通,只会去改造,而不会去尊重,而为之感动;我们与自己沟通,只会用食物、衣服填满自己直至撑死,而不会哪怕浪费一点时间,去抚摸一下自己的心。
千与尤的时代,值得感知的东西,对于现代人来说,似乎太少了些。弹壳、钢筋、危楼,一切都是废土。但对于她们,能够感知的东西却有太多。雨声,波长,星空,这些被忙碌的现代人视为“无聊“的东西,在他们眼中,却值得惊讶与欢呼。我们现在看少终,惊呼于她们生活之”浪漫“,却忽视了这种生活的富足感,是基于一个多么善于感知的心灵之上的。
人所永远拥有的,只有他内心的世界,富于感知的人,会把世界的一切美与善,都收拢至心中。
感知,这个词汇对现代人异常稀缺,不得不说有时代的过错。这个时代,高速发展,乡村向城市,城市向都市,人们的生活,由乡土的慢生活向快生活转变,以创造更高的生产力。可,一切转变都必须付出代价。社会性的转变,需要社会性导向的形成,倘若领导者形成导向,而不言明其背后的原因,就会形成时代的浪潮。时代之浪中,人们太激动于前景与成就,不会思考,不会反省,只会一股脑低着头向前进,而忽视了这片面的向前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慢与快,不过是发展的两种状态,其好与坏,不过在于人类是否适应这种状态。现代人,凭着打肿了脸充胖子的心态,在没搞明白为何要快前,就已经开始快(难道不心虚吗?),并且沉溺在这快之中,而无法自拔,最终自己变成了“快“,而非自我,故而失去了感知能力。
某种意义上,快与慢都有助于感知,快,使得我们每天的信息量更大,这一点上,它有助于感知;但,快之中,倘若没有一个善于感知的心灵作支撑,便会对这偌大的信息量感到麻木,而退化感知能力。慢,信息量小,但,正因为信息量小,人们有时间去一一处理眼前的一切,故而即使是再不会感知的人,也会在慢中找到感知的重要性,进而养成感知的能力。
关键就在于,现代人太快,但心灵跟不上。
这是时代的悲剧。
千和尤的旅行,可谓“漫无目的“,但正因”漫无目的“,她们没有现代的大信息量要处理,心态故而慢下来,细致地观察、聆听、触摸,从而拥有了极强的感知能力。”在黑暗中的人往往更能看到光“,千和尤钻进的洞穴,是人生的隐喻。——黑暗、黑暗、黑暗,无尽。这个世界本来没有”明亮“,物理学上,光是一种波,波本身并无明亮可言,只不过我们的眼睛进化出通过这光波感知世界的能力。可见”明亮“并不在于是否有光波本身,而在于我们能否通过光波感知到”美好“。我们的人生,正如一条兀长的洞穴,漆黑彻底,无明亮可言,只不过我们自己感知出”明亮“来,让感知到的风给予我们指引,而”明亮“了这个洞穴,让我们在其中有了目标与方向。
关键不在于是否有光,而在于是否感知的到。
现代人大概太忙(尽管没搞明白为什么要忙),没时间去闲云野鹤,更别提仰望星空,这将是我们接下来的时代之大势。
但还是要说,无论如何还是要说,无论这世界是满目苍夷,还是流光溢彩,只要去感知,总会有“明亮“,总会有星空,总会有某一个”发光的夜晚“,煮了茶,坐在门口,望着星空。——只要去感知,何处不星空?
致敬星空,在人类已经忘记它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