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看到监制是贾樟柯时,我就应该意识到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在看完影片之后,我几乎就认为这就是一部贾樟柯的电影,那镜头,那对白,简直就是《小武》和《任逍遥》的结合体。

在看这部影片之前,着实被这影片的“噱头”唬得一愣一愣的——“中国第一部公路逃亡电影”、“华语新锐导演”等等。然而在看了影片之后,我收获的只有失望。

在中国有第一部《小武》之时,那无疑是让人惊喜和激动的,但当中国有了一部又一部的《小武》出现时,却不禁让人对中国电影是否病态表示怀疑,同时也让人怀疑,越来越多的《小武》对中国电影究竟有何促进作用?或者说,是不是一些所谓的新锐导演只会用一部接着一部的《小武》来掩饰自己在电影制作上的粗糙以及落后之处?

从影片的一开始,韩杰的作为就让我感到这部电影的一丝高傲,影片开始的剧组人员介绍,我看到的居然都是英文,只有在《赖小子》这个片名出来的时候,我才在一部华语电影中看到那熟悉的中文。当年张艺谋的《十面埋伏》的主题曲找了一个老外的时候变让我觉得不可理喻,而《赖小子》的做法几乎让我有点愤怒——这个细节似乎预示着这个导演压根就没想过拍一部给中国人看的影片,如果用现在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来说,韩杰从一开始就准备着在国外电影节上卖丑,而且是赤裸裸的卖丑。

接下来的种种,则让我感觉影片中那无处不在的贾樟柯的影子。

DV摇晃的镜头,近乎粗暴的剪辑,看到有人评论这叫做“影像异常凌厉、节奏异常流畅”,我不禁哑然,如果这也叫做一种“异常凌厉”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并这“凌厉”的镜头多了去了,倘若仅仅用一种颠簸式以及DV式的镜头便可以称之为“凌厉”的话,那么我只能说这样的“凌厉”实在太简单,这部影片中着实有一些其他电影鲜有出现的影像,但这仅仅是一种“真实呈现”的震撼,而远远谈不上“凌厉”,相反,影片有一些镜头,比如孩子打人、最后的那一枪本可以用一种真正凌厉的镜头来表现,但韩杰却在这里暴露了众多小众影片粗糙的本质,以至于这几个镜头显得轻描淡写,影片中的拳头我感觉不到任何力道,同样,最后的那颗子弹也没有让我感到残酷。我经历过一个拳头的年代,我明白那些钢管以及拳头落在人的肉体上决然不是影片中那么轻描淡写,更别提影片中的几个巴掌如同在脸庞上抚摸一样,这样的粗糙制作,怎么冠以“残酷”之名?至于影片的节奏,我感觉不到这部电影的节奏有多么流畅,更谈不上“异常”,相反有些桥段让我看了想拿遥控器快进,而有些镜头却不知道为何切得如何之快。整部影片真正让我有感觉的剪辑便是偷枪前后的那几分钟,其他时间,谈不上拙劣,但决然谈不上优秀。同样,这部冠以“逃亡”的电影是应该需要“异常流畅”的节奏加上出色的剪辑来承载,但我依然感觉,韩杰在剪辑上的不成熟,或者说过分依赖贾樟柯那种缓慢的节奏,使得这部影片在很长的时间里忽略了“逃亡”这个元素。“逃亡”这个主题在影片中反而成了几个主角“转战”于几个空间的连接点,而“逃亡”更是只用几个汽车飞驰以及道路的特写来充充带过——“逃亡”在影片中几乎沦落为一个配角,因此,这部电影算是“公路”电影,但尚算不上合格的“逃亡电影”。

我本期待看到一部类似《猜火车》一样真正具有“影像异常凌厉、节奏异常流畅”的电影,但很遗憾,贾式镜头的缓慢,粗糙的剪辑使得《赖小子》失掉了一些这部电影本应该具有的震撼,所留下的仅仅是故事的沉重,而这种所谓“沉重”在中国无数“善于”挖掘我们这个社会黑暗面的小众电影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因为许多小众电影所剩下的也仅仅只有这些了——但真正让我感到遗憾的是,无数的“沉重”已经成为那些小众电影导演肆意在荧幕上卖弄自己粗糙的资本,似乎有了这些“沉重”,平庸也有了可化为优秀的足够资本,也因为有了这些“沉重”,也总有观众可以闻出其中的“凌厉”和“流畅”。

《赖小子》不是一部拙劣的电影,但在我看来是平庸的——这样的电影是我们中国电影市场所需要的,但决然不是越多越好。我们在口口声声批评中国大片只会卖弄视觉盛宴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中国却有着一大批小众电影的导演却同样在浪费钱,在他们指责大片垄断的市场的时候,他们是否扪心自问,他们拍的电影,观众是否爱看么?他们的电影拿不到票房,仅仅是垄断的元素么?我们的荧幕需要沉重,却不需要太多的“沉重”,更不需要那些用来掩饰拙劣的“沉重”——用“沉重”来标榜,再加上一大堆不知名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头衔”,这样的“炫耀”,让我感觉和那些华而不实的国产大片挖空心思“赞美”自己,本质上是一样的,是一样让我感到厌恶的。

《赖小子》:让我失望的“公路电影”。

赖小子(2006)

又名:Walking on the Wild Side

上映日期:2006-04-10片长:89分钟

主演:白培将 郭乾 候京 贺小丹 赵涛 

导演:韩杰 编剧:韩杰 Jie Han

赖小子的影评

一一
一一 • 残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