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时喜欢看电影,尤其是经典的老电影,假期中在网上重温了老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颇有一些感慨。
说起这部引进的南斯拉夫影片,70年代在中国多次上映,曾经风靡一时,可以说是影响了中国几代人,现在40岁以上的应大多看过好几遍,在当年物资生活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能够有如此美好的视听盛宴,想必心里也多半留下过深刻的印象吧。
影片表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处于颓势的德军欲通过“劳费尔计划”将萨拉热窝的燃油运走供应装甲部队,确保转进的装甲部队保卫德国,为保卫铁路线,党卫军上校派间谍假冒瓦尔特打入当地游击队,以阻止游击队对计划的破坏,而真正的游击队长瓦尔特凭借个人出色的谋略与众多英勇的游击队员的配合,成功地挫败了敌人的阴谋,粉碎了“劳费尔计划”。
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情节设计巧妙,没有一味地渲染战斗场面,也没有过度地丑化、弱化对手,而是突出了敌我双方的斗智斗勇,观众看得很是过瘾。如本片中的德军为破坏游击队的抵抗力量,利用游击队领导人瓦尔特未公开身份的机会,不惜代价炸毁己方桥梁,杀死己方人员,并利用游击队叛徒,冒名顶替打入游击队内部,并取得一定成效。而游击队也成功进行了反卧底,在警察局、车站等地都有地下工作者进行反制。这好比《无间道》中的双方精彩暗战。德军在诱杀真瓦尔特未果的情况下,又瞒天过海,部署运伤员的火车去运油。但“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其阴谋的破产“不是国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游击队的眼线太多,萨拉热窝人民抗击侵略的决心太强,德军陷入了人民战争的***大海,输得好不冤枉。
说起萨拉热窝这座城市,历史上就饱经战火,巴尔干半岛号称是欧洲火药桶,而萨拉热窝可以说是导火索,但当地人历来不畏强暴,他们勇敢面对侵略的抵抗决心让人敬佩。电影中有一幕场景印象深刻,当萨拉热窝市民集中在广场,德军要求认领游击队尸体,暗地里准备杀害游击队家属时,本来这些市民都慑于德军淫威不敢上前,当钟表店老板无畏地踏出脚步时,原本有些退缩的人们也觉醒般地紧跟着从容走上前,大家众志成城的决心使得德军众怒难犯,终于无奈撤走。看到这一幕,的确让人心潮澎湃,不能自己。
虽然是战争片,但不同于我们当年看过的国产战争片,影片始终昂扬着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充满了幽默感。哪怕游击队员被杀害,其战友、家属也没有哭丧着脸,音乐也没有变的低沉并催人泪下,更多地是把悲伤藏在心里。尤其是年轻的游击队员吉斯,总是充满着微笑,说的台词也特别有趣,如遇到德军检查照相馆时,把冲锋枪说成是“放大机”。说到台词,还有更经典的,如游击队联络暗号“空气在颤抖,仿佛天空在燃烧。是啊,暴风雨就要来了!”,党卫军军官说的话“这座城市就是瓦尔特”等依旧如雷贯耳。
电影的男主角瓦尔特由南斯拉夫著名的演员巴塔·日沃伊诺维奇饰演,据说其曾拍过300多部影片,其主演的另一部二战影片《桥》也在中国具有很高的知名度。本片塑造的瓦尔特有勇有谋,形象生动鲜明,国产电影中有名的游击队长也有不少,如李向阳、韩英等,但与之相比都略逊一筹,或许是当时的政治环境不主张突出个人英雄主义吧。电影的男主角原型一说是南斯拉夫的缔造者铁托,一说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在二战快结束前,瓦尔特本人率领游击队在一次解放萨拉热窝电厂的战斗中牺牲,年仅25岁,当地还有瓦尔特的塑像。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时光流转,50年后,瓦尔特为之奋斗一生的南斯拉夫联盟受国内的政治腐败、财富分配不均、民族冲突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等内外部因素影响轰然解体,而本片导演据说也在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中死于萨拉热窝。这一切,回想起来,恍然一梦,不禁令人唏嘘不已。
再见!瓦尔特!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Валтер брани Сарајево(1972)

又名:Valter brani Sarajevo / Walter Defends Sarajevo

上映日期:1972-11-30(匈牙利)片长:133分钟

主演:韦利米尔·巴塔·日沃伊诺维奇 拉德·马尔科维奇 留比沙·萨马 

导演:哈伊鲁丁·克尔瓦瓦茨 编剧:乔尔杰·莱博维奇 Djordje Lebovic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