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通常,一部电影都是在试图找到某个社会背景下的人的共性的,比如说爱啦、信念啦、真理啦、正义与邪恶啦等等,这种共性总能博得观众的共鸣与集体道德意识的觉醒。可偏偏有这么一部电影,即便其政治环境已经很明显了,它却似乎对找共性没什么太大兴趣,相反,它镜头下的那些人物似乎都有一套自己在特定环境下的生存伎俩。大概也正是这一点让这部电影显得更加残酷了,说的正是那部2007年摘得戛纳金棕榈大奖的电影《四月三周两天》!
(文末附电影百度云链接)
注意,在电影《四月三周两天》里面展现的那些人物,有因为讲义气自己活受罪的人;有爱耍小聪明卖可怜的“绿茶妹”;有顶着国家政策接黑活的落魄医生;也有体制内冷漠的既得利益者…
问题来了:这些个体人物行为到底是社会背景造成的呢,还是仅仅属于人性所致?我们是该讨厌、谴责他们,还是该同情他们,另找原因呢?这取决于我们对问题的解答方向。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再来看这部《四月三周两天》——

一、故事的社会政治背景

1965年-1989年的罗马尼亚被称为“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尼古拉·齐奥塞斯库为其最高领导人。在这期间,齐奥塞斯库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中央集权制;大搞三个五年计划,扩大出口;在文化建设方面,他实施文字狱,严禁个人拥有打字机,热衷领袖崇拜建设…
而在齐奥塞斯库所有举措中,“禁止堕胎”这项法令最为臭名昭著。
为了提高人口数量,增强国力,奥塞斯库宣称:胎儿是社会的财富,不生育孩子的人就是背叛国家的人。他规定,禁止离婚,每对罗马尼亚夫妻至少要生四个孩子。紧接着,国家颁布法令,节育和堕胎都属违法,不能受孕的女性要交纳税金,堕胎者将受到判刑和囚禁,妇女月经期要受到严格的检查与盘问…
1989年25日,齐奥塞斯库夫妇被特别军事法庭以“实施种族灭绝,屠杀六万人”、“危害国家”、”破坏公共财产“、“破坏国民经济”等5大罪状判处死刑并立即执行……

没错,这部《四月三周两天》的故事就是发生在“齐奥塞斯库政权”倒台的前两年。
二、故事
“四月三周两天”指的是剧中一个女大学生从怀孕到堕胎成功的时长。这部电影讲的便是关于她堕胎的整个过程。而堕胎这件事在上述政治背景下肯定是不合法的了,因此剧中涉及事件的人物包括堕胎的人、动手术的医生、帮忙的大学生室友都要面临坐牢的风险,他们的行为必须隐蔽进行。自然我们在观看这部电影时也是处在一种紧张、压抑、烦躁的情绪之中。

“堕胎过程”是条主故事线,电影还有另外两条故事线,分别是Otilia(帮Gabita堕胎的室友)与男友的感情纠葛,以及给Gabita堕胎的医生的家庭背景。

没错,整部电影就是由这三条故事线组成的,每条线都有其内在人物要克服的一系列问题,而所有这些个要克服的问题,构成了这部电影故事的戏剧张力。
三、故事人物的社会身份与结构
在观赏电影故事的同时,借助故事中的所有人物的身份特征,我们又能获知一些其他的信息:
1、Otilia
我们通过这个女大学生的经历得知:原来在那时的罗马尼亚,农村女孩儿想要自由的唯一出路就是考大学、学理工科,找个城市里的男友;原来那时在罗马尼亚大城市外地人也得办暂住证;原来城里人是瞧不起外地人的……另外,Otilia这人很讲义气,爱帮人,哪怕是吃哑巴亏也不愿把秘密跟男友分享,这又说明她对男友所代表的本地人是不信任的。

2、Gabita
这是个懦弱、没主见、爱耍小聪明,爱装可怜骗取别人同情的小女人,为什么这么说,如果你仔细看电影中的细节,会发现她喜欢指示别人不说,还挑三拣四,洗发水得用好牌子的,吃东西抽烟也是要最好的,占了便宜后,还得挑点别人的毛病...

3、医生
这个医生很难定性,他不像女室友Otilia傻到自己吃哑巴亏帮人忙,但似乎又没绝情到家;他有家室有孩子,但似乎又很烦躁,对那些堕胎的大学生有很大的意见(即便那些大学生是他经济的来源);他跟Otilia(女室友)的性格简直是两个极端:一个傻的让人恨,一个理性的让人恨。

4、男友一家
男友一家人是典型的体制下的受益者,而他们受益的代价便是对底层人、弱势群体的旁观与冷漠。剧中的“男友”倒是一度试图理解女友“Otilia”的苦衷,然而,他们的社会身份和利益关系却成为了两者间不可逾越的屏障。

5、宾馆服务员
剧中的堕胎引流手术在宾馆中秘密进行的,因此,几个手术的当事人难免会跟宾馆的服务人员打交道。借此我们看到了那些在体制下工作的人的冷漠、敌视与机械。

四、电影的拍摄手法
电影中使用了大量的长镜头、肩拍镜头,给人一种类似纪录片的感觉;同时又给人一种慌张不安的感觉;大量的灰色调处理、逆光以及夜晚路灯的运用(让人物的脸部在黑暗中时隐时现)让那种社会的阴暗气氛更加浓重,当然,这种阴暗是针对普通底层大众的。
再一个是电影的开放式构图与静止画面,让其显得更加真实且压抑。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自始至终没用一点原声配乐,这在电影中是非常大胆的,它会大大降低电影的故事趣味,但无疑更加重了电影下现实的残酷性。

五、我对《四月三周两天》的认同感
回到开篇的问题上来:这些个体人物行为到底是社会背景造成的呢,还是仅仅属于人性所致?我们是该讨厌、谴责、指正他们,还是该同情他们呢……恰巧我们去年刚发生了“刘鑫与江歌”那个案子,我一时觉得电影中那对大学生的遭遇跟这起案子的双方当事人特别像:一个求助于另一个,完了事逍遥快活,而另一个则替前者挨了刀子,吃了大亏。面对此事,我们除了谴责抨击那些经历事件的个体以外,还做了点什么?!这也便是《四月三周两天》中导演想要提醒我们的事情——个体事件、人物性格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纵观这部《四月三周两天》,与其说那是一部“政治电影”,倒不如说它是一部“人物风情画”,导演并没有正面刻画统治阶层的高压集权政策,也没有过多解读人物的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这些东西留白式的隐藏在了电影语言中,而剩下的在这种环境下生存的人物们只是去处理他们手头不得不做的事罢了——帮朋友、堕胎、接活、坚守岗位职责等等。只是临了,女主角向镜头的那一撇。这一瞥又是何其无助与残酷。
百度云链接: https://pan.baidu.com/s/1eeYjE-yEHKr60A7OgFhlkQ 密码: 63kz

四月三周两天4 luni, 3 săptămâni și 2 zile(2007)

又名:4月3周2日:堕胎日记(港) / 4月3周又2天(台) / 堕胎日记 / 悲观主义的花朵 / 短暂的一天 / 4 Months, 3 Weeks and 2 Days

上映日期:2007-05-17(戛纳电影节) / 2007-08-24(意大利) / 2007-09-14(罗马尼亚)片长:113分钟

主演:安娜玛丽亚·玛琳卡 劳拉·瓦西里 弗拉德·伊凡诺夫 亚历山德 

导演:克里斯蒂安·蒙吉 编剧:克里斯蒂安·蒙吉 Cristian Mungiu

四月三周两天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