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当今所熟悉的德古拉形象,是通过舞台剧确立的,而非原著小说。” —— 加蒂斯先生在纪录片 In Search of Dracula 中的这句话相当恰当。
1931年《德古拉》是第一部有声恐怖电影,最初主演并不是 Bela Lugosi,而是好莱坞著名的 "千面人" Lon Chaney。
环球影业之所以拍这片是因为,意欲与德国人竞争哥特恐怖电影市场,导演 Tod Browning 在1927年拍过吸血鬼电影 London After Midnight,由 Lon 主演,接着德古拉这角色也是为 Lon 准备的,但1930年 Lon 意外过世了。
而且环球并非买了原著小说的版权,而是买了1927年百老汇舞台剧的版权,这是出于削减预算的缘故,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进入经济大萧条时期。
百老汇舞台剧先后由 Hamilton Deane & John L. Balderston 改编自原著,是 Bram Stoker 遗孀 Florence 准许过的、正规的 (不像《诺斯费拉图》),前者的祖父和斯托克的父亲在都柏林是邻居。
原著超厚的一本书横跨地理如此广阔,而且伯爵甚少露面,所以要压缩成一部客厅戏必然会做很多改动,二位就大胆将 Morris 性转成女角色,米娜和露西名字互换……
//btw范赫辛在指出米娜的病症时也将吸血鬼与狼人并列,而且 Deane 一开始写的是用大蒜驱赶吸血鬼,到了 Balderston 笔下是用 "wolfsbane" (狼毒, 附子草)……
说回来之所以选卢戈西,是因为百老汇舞台剧由 Bela Lugosi 主演,大获好评,并进行了两年的巡回演出。再就是导演 Tod Browning 曾与卢戈西合作过印象不错,加上卢戈西为了这角色苦苦游说,他愿意为了这角色工作7周每周只拿500美元,最终如愿出演,随后红极一时 (但他到手的只有1500美元,折合到现在约50+美元)。
没钱也使得最初环球并没有给片子做配乐,但我们现在看的大多版本是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中开场的,这得感谢古典音乐家 Philip Glass,他受环球委托于1999 年为此片制作了配乐。
1931版电影中德古拉梳着光滑背头,戴高帽,披风立着超高的领子,白领结,全身上下怎么看都是位高贵优雅、彬彬有礼的绅士。
卢戈西在相当大程度上沿用了舞台剧的表演方式,如定睛瞪眼,配上光效,却成就了当今广为人知的德古拉伯爵形象,我想其他人说得已经够多了此处不必我多提。
//纪录片中提到有趣一点,德古拉的超高领子其实是为了掩饰卢戈西下台的。
卢戈西英语并不熟练,以至片中德古拉的异国口音也相当浓重,说话调子都是慢悠悠的,但成也在此败也再此,他那著名的台词 "I don't drink ... wine" 深入人心。
个人对其他角色没有多大感觉,这版伦费尔德 = 原著 Harker+Renfield,初始身份是房产经销商,后来变成了德古拉的仆从 (他来城堡路上看见车夫是只大蝙蝠,笑死我了);"The blood is the life" 在原著中是 Renfield 一遍又一遍重复念叨着,当然了其实是伯爵灌输给他的念头,在这片中就直接由伯爵道出 (三集片 Dracula A.D.2020 直接把这句变成了主旨)。
性方面,德古拉与猎物之间的暧昧关系环球在这点上跟原著一致,米娜和露西都是食物而已,《惊情四百年》米娜成了德古拉妻子的设定真的是刷新原著党三观。
这片子里头主要是删减变动,德古拉之所以找上露西米娜是因为他买的 Carfax Abbey 就在 Dr. Seward 隔壁,而 Mina 成了 Dr. Seward 的女儿。
露西初见德古拉时两人对话很有味 "Pass a cup to the dead already, a round for the next to die..."
伯爵: "To die, to be really dead, that must be glorious."
"There are far worse things... awaiting man... than death."
当然了在原著里吸血本就带有一定的性暗示,隔壁精神分析法\性本论角度来看这片也是很有意思的,但都是那种隐约的、维多利亚式暗示,这片中也都没什么露骨场面,意思差不多就拉灯,不直接也有不直接的好处,真搞出来就那味道就没了,这也是为什么禁忌之爱会如此引人的原因。
以及原著里德古拉与哈克\伦费尔德的关系也算有同性倾向,而此片之后的续集《德古拉的女儿》(Dracula's Daughter,1936) 环球大胆走了女同路线,虽说是改编自 Dracula's Guest 但除了同性关系隐喻这点,故事内容一点都不相干。
而宿敌范赫辛,德古拉对其评价有点意思:”对于一个还没过完一辈子的人来说,你很聪明,范·赫辛“ "For one who has not lived even a single lifetime, you are a wise man, Van Helsing." 范赫辛博士起初解释起德古拉存在时说了一句: "The superstition of yesterday can become the scientific reality of today." 昨日之迷信,今日之科学事实,对片中的角色来说此话相当精准,荒谬的是形容当今现实似乎也有点恰当。

当然了这部德古拉所固有的缺陷也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有些情节相对缓慢沉重,就当时来说,导演 Todd Browning 拍无声电影很是拿手,但到了有声电影这里需要适应。
而就现代来说,很重要的一点恐怖也会过时,一过时就成喜剧滑稽剧了。这剧在当时来看并没有喜剧的调子,还能吓到影院中的观众,但是现在看来已经没那么恐怖了,很少人也会想要探究那时代背景,卢戈西铜铃般的瞪眼现在能逗乐一堆人,还有简陋的道具也相当引人发笑,诸如线牵着蝙蝠飞进来之类……
还有这部片子没有后来彩色恐怖片的血腥画面,更突出的是那种哥特阴暗调子,荒凉简陋的布景也是类似于舞台剧。摄影师 Karl Freund 与 F.W. Murnau 合作拍过,31版德古拉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诺斯费拉图》 的阴郁视觉效果,光影对比强烈;以及部分设定,伯爵的怪爪从棺材中伸出、老鼠在地穴中肆虐横行……
可以说,20世纪初的恐怖片深受德国表现主义影响, 而潮流\主义的兴起终归还是时代思潮的改变——非理性主义、存在主义等哲学思想的兴起。表现主义 Expressionnisme 这词最早是法国艺术家创的,但在德国才达到鼎盛,一战使得社会动荡人心惶惶,就 F. W. Murnau 来说,他个人就深受非理性主义哲学家叔本华和尼采等人影响;而到了30年代美国英国恐怖片的兴盛也适逢经济大萧条,压抑之下是非理性的狂欢,是对宗教对权威的质疑反抗,是人本主义的兴起。
说到底,什么是“恐怖”?所有恐怖都是来自于现实的,终归还是现实人的焦虑不安,就这部德古拉来讲特别是对时代改变的焦虑,对战争的不安,对外来者\异类的恐惧,如果就卢戈西他们演员而言,还得多一个被视为外来者\异类的恐惧。
但恐惧同时也能催生共情,在电影中在小说中会把这点演变成德古拉的魅惑技能,但就如魔法特所说的,德古拉是恶魔,你本不该被邪恶事物吸引的但你还是不由自已。
以上,我想概括说,德古拉从开始也就在探讨人性探讨社会的,很多人倾向认为德古拉是个虚幻的迷人生物,认为看恐怖片是用来逃避现实的,但现实真的能逃避吗?这些影片只是短暂地帮助我们忘却烦恼罢了,我们终究还是得回到现实里。
所以后来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汉默德古拉大火后却有一大批恐怖电影制作人希望摆脱德古拉,摆脱科学怪物、狼人等等此类“不存在的怪物”,直接把人甚至小孩子妖魔化变成恐怖片主角,进一步深入人性恐惧的本质……
有趣的审查
1931年的《德古拉》在当时并未被归成B级片,所以据1930年的《海斯法案》(Production Code) 环球影业删除了尾声,以及伯爵和伦费尔德死亡时的惨叫声。与 Bram Stoker 原著小说结尾被删改类似,都是担心超自然主题会得罪某些保守派。
西班牙版
是与英语版同时拍摄的,采用的相同剧本和布景,白天是拍英语版,晚上是拍西语版。演员和服装也都不同,德古拉伯爵由 Carlos Villarias 饰演,其身高近2米,比卢戈西年轻十岁。这部里的女性着装更大胆挑逗,以及相当多人认为西班牙版更胜一筹,因为在漫长的台词间隙西班牙版的动态更精彩。
被德古拉看上的人们
饰演这部德古拉电影的演员,悉数被定型,或者说,并不适合好莱坞。
在这1931版中饰演米娜的 Helen Chandler,之前是舞台明星,她想要过渡到电影这行但失败了,之后染上毒瘾,1950年因吸烟入睡而至烧伤毁容。
类似的还有饰演伦费尔德的 Dwight Frye,同样是舞台上风光无限,但在好莱坞待了十年后被淹没于星光中。但不同的是他除了演戏还有一技之长,二战期间他在洛克希德飞机公司做工具设计师。他的传记作者写道:
“环球影业的黑魔法似乎对 Dwight Frye 产生了诅咒…… 如此渴望施展才华的演员突然被定型成食尸鬼;且从他个人角度来说更加讽刺,他是一位深怀宗教信仰的科学家,却发现自己与电影中神秘的、亵渎上帝的超自然现象紧紧绑在一起。”
而饰演德古拉伯爵的贝拉·卢戈西,更是被德古拉缠住了余生。
他本名 Béla Ferenc Dezsö Blaskó,是匈牙利人,原本他在匈牙利舞台上倍受赞誉,但生逢战乱,其父响应爱国号召,本可以免服兵役的卢戈西也参军了。
战中他落下腿疾,战后1918年匈牙利君主制瓦解,父亲参加了匈牙利共产革命,他也活跃于政治领域,组织了一个演员工会,但1919革命失败他不得不踏上背井离乡之路。
之后他便改名 Lugosi ,以纪念他的出生地,先是在德国柏林拍戏,1921年乘商船抵达美国。初到美国的卢戈西语言不通人生地不熟,打过杂工但依然渴望在舞台上表演。
转折发生在1927年他出演了百老汇舞台剧 Dracula,随后进行了两年了巡回演出,大获成功。
前面也已经提到1931年的电影最初主演并不是卢戈西,虽然电影很卖座但他实际没赚多少。
环球下一部 Frankenstein 请他出演里边的怪物,卢戈西拒绝了,一方面因为那角色一句台词都没有,而且怪物造型的化妆会掩盖他的男主气质,一方面也怕被怪物定型。
于是那怪物给了 Boris Karloff,结果之后卡洛夫大红大紫,两人都成了好莱坞最受欢迎的“怪物人”,时常搭戏但关系一般。大概因为卢戈西要价比较低,而卡洛夫经常是拿钱最多的,但最主要的是卡洛夫并没有因为怪物定型——
而卢戈西一直渴望摆脱恐怖怪物、邪恶外国反派角色的阴影,但奈何异国长相加上匈牙利口音浓重,终究是被吸血伯爵缠上了,在出演德古拉后他经常被唤作 Dracula 本人。
卢戈西职业不顺也与当时大环境有关系,30年代中后期英国发布了对恐怖片的禁令,环球影业部门大改革,卢戈西也被安排到环球的非恐怖B级片部门,只演些小角色。
郁郁不得志中,卢戈西后来开始接受坐骨神经炎的常规药物治疗 (前面也提到他参战时落下腿疾),以及对吗啡、美沙酮上瘾,还经常披着斗篷会客。他赚的越来越少,但日常并不吝惜钱财,常大手大脚买些没值升的艺术品之类,先后结过五次婚,仅有一独子 Bela George Lugosi。
贝拉·卢戈西于1956年8月去世,享年73岁。他再一次身着德古拉斗篷躺入了棺材中,永远地睡去了。
他从未要求身穿斗篷下葬,那是他的妻儿做出的决定,他们相信这就是卢戈西想要的。而且那实际是卢戈西个人露面常穿的轻便斗篷,最初电影的斗篷他要最后一位妻子 Lillian 保留着,那斗篷的最新下落是于2019年被美国电影学院博物馆收购。
大概就是宿命,卢戈西过世两年后,德古拉伯爵以全新面孔回到了荧幕上。






德古拉Dracula(1931)

又名:吸血鬼 / 德拉库拉 / 恶夜怪魔 / 吸血僵尸 / 魔鬼

上映日期:1931-02-14(美国)片长:75分钟

主演:贝拉·卢戈西 尼古拉斯·贝洛 黛西·贝尔莫尔 德怀特·弗莱伊 

导演:托德·布朗宁 编剧:Dudley Murphy/Garrett Fort/John L. Balders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