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公众号:韩伯愚】

战壕“三角恋”之下,生灵涂炭,英雄崛起_哔哩哔哩_bilibili

之前我聊过两部关于希特勒的电影,有小伙伴让我再聊聊他的冤家对头。今天就换一下角度,来个地道的大回旋,说一部老毛子当主角的电影,它就是裘德·洛主演的《兵临城下》。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期间,这场战役从1942年7月一直持续到1943年2月,差不多整整打了半年。主人公的人物原型就是苏联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扎伊采夫。

瓦西里在1915年出生于苏联的乌拉尔山区,他从小就跟随长辈进山猎鹿打狼。所谓实践出真知,在12岁的时候,他的枪法就已经相当了得。但他是怎么去的斯大林格勒呢?这要从苏德双方挠破脸说起。

1.故事的起源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单方面宣布和斯大林结束“伴侣关系”,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纳粹德国联合其仆从国共出动103个师,兵分三路,以闪电战的方式突袭苏联。苏联卫国战争打响了。

斯大林同志没想到德国小胡子会搞偷袭,对这次“政治出轨”猝不及防。在短短18天内,德军就突进了600公里。到1941年10月,就打到苏联人的首都了。

希特勒曾经在战争爆发前发出豪言壮语,“苏联就像一间烂房子,现在我们只需要狠狠地踹上一脚,那么它就会轰然倒塌”。

但是纳粹在莫斯科碰上了硬钉子,苏联人民同仇敌忾、浴血奋战,德军把吃奶的劲儿都使出来了,却始终无法接近距离莫斯科20公里以内的区域。

就这样熬了半年以后,希特勒首先沉不住气了。他拒绝了军官们二次进攻莫斯科的提议,把目光转向了东南方向的斯大林格勒。

希特勒这么做也不完全算是昏招,他的算盘打得叮当响。斯大林格勒是苏联中央地区通往南方重要经济区的咽喉要道,如果它被德军攻占,不但苏联会失去粮食、煤炭和石油的供给,而且德国会将高加索油田收入囊中,加苏联人的油去打苏联人,那将是老毛子的噩梦。

而且,斯大林格勒本身就是苏联的重工业中心,负责为整个南方战区输送“子弹”。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有空的时候确实是在造拖拉机,没空的时候就是在造大炮和坦克。它生产的T-34型坦克是苏联军事工业的骄傲,在苏联卫国战争中功勋卓著。

在1942年的春天,列宁格勒和乌克兰的大批幸存者、难民和伤员,还都纷纷逃到斯大林格勒,以为这里会是他们的新家园。

没想到人算不如天算,小胡子希特勒盯上了这块地方。斯大林格勒不但不是这些新移民的安身之所,反而可能是他们的葬身之地。

为了攻陷这座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城市,希特勒也下了血本。德军初期集结了18个师的精良国防军,总兵力超过27万,还有7500门大炮和迫击炮,以及740辆坦克和超过1300架战机。

斯大林也明白守住斯大林格勒的意义,尽管各方面都捉襟见肘,他仍然在前线汇集了18万士兵,75000门大炮和迫击炮,360辆坦克,坦克数量不到敌人的二分之一。同时,苏军还有337架战机,这不到德军飞机的四分之一。

在这种力量对比之下,信心十足的希特勒几乎可以用狂妄来形容,而老毛子则很难扛得住。到了1942年8月,德军还是艰难地推进到了斯大林格勒附近,在伏尔加河畔开始狂轰滥炸。世界近代史上最血腥的战役由此拉开帷幕。

2.斯大林格勒鏖战

仅在8月23日,德军就出动了2000架次的战机,地毯式的轰炸让整个城市变为死亡和火焰的炼狱,当天就有超过7万名平民丧生。

到了9月12日,德军已经从西部和南部包围了斯大林格勒,其中的第四装甲集团军甚至开始攻入了城市。

瓦西里同志就是在这个时间点来到了斯大林格勒。他本来在苏联的远东海军服役,在苏德战争爆发后,这个热血青年主动要求去前线杀德国鬼子。

此时斯大林格勒的战况,对于老毛子来说,那是相当不利的。吃的先别说,就连打仗需要的基本武器,都已经供给不足。根据记载,此时只有老兵才能分到步枪,新兵最多能领到几发子弹。电影中刚到前线的瓦西里排了半天队,最后也就是这个待遇。

斯大林格勒城内80%的居住区都已经被德军摧毁,轰炸和扫荡使得平民无家可归。

在电影中,小男孩莎夏家住在一处类似地下室的地方,其实这已经属于高等待遇或者是电影创作需要了。实际上,大部分人只能就地挖坑搭建临时地穴,以躲避纳粹的轰炸,在战火停止的间隙,再出去找一切能当作食物的东西。

侵略战火之下,斯大林格勒的老百姓过着野狗一样的生活。

不过莎夏母子的设置倒很符合历史。当时坚持不离开斯大林格勒的,大多数都是年长的妇女和儿童,她们知道这里很危险,不是不想跑,但是更不想冒着炮火坐船渡过伏尔加河,满载难民的船只有时候就是死神的“接引之舟”。

在8月下旬,伏尔加河上最大的汽船约瑟夫·斯大林号,塞满了准备逃难的1200名妇女和儿童,却遭到了德国人的猛烈炮击,最终只有大约100人死里逃生。

9月13日,德军开始正式进攻斯大林格勒,残忍地扫荡城里的每一处房屋、工厂。第62集团军军长崔可夫将军负责巷战,他接到斯大林的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保卫斯大林格勒。

战事进入了异常胶着的状态。为了打破僵局,希特勒从德国、法国和波兰调集了越来越多的增援,大批部队在斯大林格勒集结。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在此区域作战的B集团军群就从38个师增加到了80个师。

这使得战斗变得更加残酷无情。电影里浓墨重彩地展现了一个“后退就枪毙”的战场规则,意思是苏联士兵在战场上只能前进,不许后退,否则将会被自己人机枪处决。

这其实属于在抹黑苏联了。这个规则的原型应该是斯大林在1942年7月28日签署的“第227号命令”,全称是“苏联国防委员会第227号命令”。原文特别长,感兴趣的可以去自己搜一下。

命令的大意是,苏联人到了誓死保卫国家的时候了,看看哪个“懦夫”还在战场上往回跑。如果有人真的这样做了,就把他放到最危险的前线让他“戴罪立功”。

227号命令签发的时间,正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全面开打的前夕。此时苏联的命运极度危险,斯大林就是要通过这个命令向全体官兵说明前线的严重局势。

斯大林在命令中说,如果我们不停止撤退,我们将没有粮食,没有燃料,没有金属,没有原材料,没有工厂,没有铁路。我们必须做出一个结论:是停止撤退的时候了。一步也不能撤!从现在起,这就是我们的口号。必须顽强地保护每一个据点,保卫苏联的每一寸领土,直到流尽最后一滴鲜血。

他还说,从今以后,给所有军官、战士、政治军官一个铁一般的纪律:没有上级的命令,不得后撤半步。无论他是连长、营长、团长、师长、政委,只要是在无上级指挥官的命令情况下擅自撤退,他就是叛徒,他就要被当作祖国的叛徒而受到处理。执行这个命令意味着我们能保卫我们的国家,拯救我们的祖国,消灭、压服那令人痛恨的敌人。

这个命令不仅是要重建战场上苏军的纪律,更是极大地激励了前线官兵的士气。从此之后,德军受到了苏联人更加顽强的抵抗。但是西方人只去抓这个命令的严厉程度,用这个黑了老毛子和斯大林几十年。

当时战斗的激烈程度到了一个什么地步呢。一名亲身经历的德国军官说,斯大林格勒不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个“杀人炉灶”,这里的街道不再用米来计算,而是用尸体。

在电影中,瓦西里通过“鳄鱼池之战”证明了自己的狙击才能。他从一个政委的手中拿过空步枪,装上之前配发给自己的子弹,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将5名德军逐个狙击,其中还包括一名高级军官。这就属于是“三国演义”了,和赵子龙在长坂坡七进七出救阿斗差不多。

不过瓦西里的“童子功”确实开始在战场上初露锋芒。他可以用普通步枪击中800米以外的目标,初到战场的10天内就击毙了40名德军。

这样的好苗子引起了团长的注意。团长同志亲自授予瓦西里带有瞄准镜的狙击步枪,并让他挑选10个战士组建了狙击手小组,专门负责爆纳粹的头。

这部电影还给观众留下了一个错误的印象,“玉米棒子”赫鲁晓夫作为斯大林的特使赶到前线,接管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指挥权。这就更属于“三国演义”了,而且是来自对手视角的“演义”。

事实上,就像他在电影中向前线政治工作军官训话一样,赫鲁晓夫确实参与了斯大林格勒战役,但基本是政委的角色,负责检查部队的战备与士气情况以及一些宣传工作。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苏军指挥官是最高统帅部副统帅朱可夫。

电影中的赫鲁晓夫说,这个城市是以我们领袖的名字命名的,它不仅是一座城市,更是一个象征,如果它沦陷了,整个国家就会崩溃。这属于电影创作者在带“政治节奏”。

守住斯大林格勒,并非因为它是一个象征那么简单。这座城市如果被攻占,德军顺利切断了苏军的补给线,斯大林会不会觉得被冒犯不知道,整个苏联彻底崩溃倒是真有可能。

此时,德国人对战况仍然十分乐观,希特勒还特别制定了攻取斯大林格勒的最终时间表。

10月14日,帝国宣传部长戈培尔甚至命令德占区的报纸在头版留出空白位置,以用来发布斯大林格勒沦陷的消息。但是他们都高估了德军的实力,也低估了老毛子的耐力。

在这座被打得像筛子一样的城市里,外面的战斗热火朝天,工厂里却在抓紧搞生产。在战事最吃紧的时候,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内的坦克刚刚造好,就会被人开着直接参战迎击德军,根本没有时间喷漆。甚至有的都来不及完全组装好,只要能用就赶紧交付用户。

不过在赫鲁晓夫询问如何激励士气的时候,政委同志说的倒是对的。给人们希望,让他们重新获得勇气和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必须再次刊发军报,报道英雄事迹。我们需要树立榜样。

是的,面对纳粹德国的重重包围和猛烈进攻,困境中的斯大林格勒最需要的就是希望。树立榜样,打造英雄,可以帮助做到这一点。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列宁曾经说过,道德教育不能只灌溉“美丽动听的言语和准则”,还必须通过榜样的带动才能实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意思就是说,你不能光在那站着说好听的,你先得给大家打个样儿。

此时这个打样儿的人就是瓦西里同志。凭借出类拔萃的战绩,瓦西里成为苏军的重点宣传对象。他的事迹通过报纸和广播传到了全苏联。

德国人一看,苏联还有这么一块料呢?赶紧找个人灭了他啊。按照电影的剧情,此时德国“佐森狙击学校”的校长科尼格少校,被派遣到斯大林格勒消灭瓦西里。

这是一个虚构的角色,但确实也有原型人物。科尼格的原型应该是纳粹党卫军的狙击手海因兹·托尔瓦德上校。但是德国人不愿承认自己的高阶将领被苏联狙击手干掉了,所以对外宣称被打死的是一个叫康尼的士兵。

瓦西里和科尼格之间精彩的狙击对决,是《兵临城下》能被广泛传播的最主要原因。

不过肯定有很多人和我一样,记住这部片子不仅因为动作戏,更因为瓦西里同志除了拿起了狙击枪,还在休息时间掏出了男人的另一杆枪,来了一场“战壕绝恋”。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它确实抓住了观众的喜好。

但是创作者对“黑苏联”实在有些情有独钟,带有明显的政治倾向,甚至还安排了一场狗血的三角恋。求偶不成的政委竟然恼羞成怒,给司令部发电文诋毁瓦西里,这属于创作没有下限。相比之下,它的格调离《帝国的毁灭》就差得不是一点半点了。

这部电影的主线故事只讲到瓦西里击杀了科尼格,似乎他在斯大林格勒的故事就此结束了。事实上进入冬季之后,瓦西里的传奇才刚刚开始,德国人的脸上则越来越清晰地出现了两个大字——悲惨。

进入11月后,斯大林格勒的气温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是人了。一场场鹅毛大雪让温度直接逼近了零下30摄氏度,伏尔加河也结冰了。

寒冷让作战双方都伸不开腿,但是行动困难并没有让巷战变得轻松,反而进行得更加激烈残酷。

3.苏联人的进攻

1942年11月19日,斯大林格勒90%的街道、街区和广场都在德军的控制之下,老毛子开始了反攻。

狙击手们藏在数不清的废墟中,任何人的脑袋都可能因为疏忽大意落入狙击步枪的瞄准镜。1942年11月10日至12月17日期间,瓦西里一共击毙了225名德军士兵和军官,其中包括11名狙击手。在整个二战期间,死在他枪下的敌人总数可能超过400人。

虽然苏军同样受天气影响补给困难,但是从12月开始,德国人的问题更为严重。士兵的粮食配额缩减为原来的四分之一。他们不仅吃光了罗马尼亚骑兵师辎重队的所有马匹,还从冻僵的土地中把同样冻僵的尸体挖出来,随便煮一煮之后吃掉。

到了1943年1月,斯大林格勒的气温下降到了零下35摄氏度。纳粹联军处在饥寒交迫之中,能让他们吃的只有老毛子的子弹。要么被冻死,要么被打死,似乎没有第三种选择。

在斯大林格勒的废墟中,仅在1月下半月的最后反攻期间,纳粹联军就被歼灭了14万人。

面对这种惨绝人寰的局面,纳粹指挥官冯·保卢斯一再给希特勒发电报要求撤退,但是被一再拒绝了。希特勒也不愧是希特勒,在1月30日,他发布命令授予保卢斯“第三帝国”最高军事头衔,并任命他为陆军元帅。

在发往斯大林格勒的电文中,希特勒写道,“还没有任何一个帝国元帅会向敌人投降”。他这是“逮住蛤蟆攥出团粉来”,意思是你要么给老子打,要么给老子死。

然而尽管希特勒打心眼儿里不愿意向斯大林屈服,世界也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保卢斯升任元帅后的第二天,苏联人在发出三次劝降通牒后,开始了包围行动。1月31日,保卢斯被俘虏,但是他拒绝签署投降书。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至此结束。这次战役是二战东部战线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标志性事件之一。从此之后,苏联开始逐步掌握战争主动权。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近代史上最为血腥的战役,双方共死亡200多万人,更以无差别造成平民伤亡著称。

在战争前,这座城市是苏联的重工业中心之一,生活着50万居民,但是最后仅有8500人得以幸存,死亡人数中有不少于18万5000名平民。

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出色表现,瓦西里后来成为二战期间最具传奇色彩的苏联狙击手。他使用的狙击步枪,现在还被收藏在当地的博物馆中。

二战结束后,瓦西里一直在乌克兰基辅担任一家纺织厂的厂长。他在1991年12月15日去世,享年76岁,此时距离苏联解体还有11天。

他被葬于伏尔加格勒,也就是曾经的斯大林格勒的马马耶夫岗,那里是城市的制高点,能够俯瞰这座可以被称为英雄之地的城市。

根据现代研究,瓦西里和科尼格之间的狙击决战完全是小说作者的虚构。但是在苏联军队中,确实一直流传着这个故事。因此有人说,这只是为了战争宣传需要编造的假传奇,以用来激励苏联士兵的斗志。

但其实真假都不太重要,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苏军狙击手确实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使用苏联国产的莫辛系列狙击步枪,一共击毙了6000名纳粹士兵和军官。瓦西里只是苏联狙击手群体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在这里,允许我向他们曾经的牺牲表示敬意:乌~拉~!


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2001)

又名:决战中的较量 / 大敌当前(台) / 敌对边缘(港)

上映日期:2001-07-21(中国大陆) / 2001-02-07(柏林电影节) / 2001-03-16(英国/美国)片长:131分钟

主演:裘德·洛 艾德·哈里斯 蕾切尔·薇兹 约瑟夫·费因斯 鲍勃· 

导演:让-雅克·阿诺 编剧:Jean-Jacques Annaud/Alain Godard

兵临城下的影评

Norge
Norge •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