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了电影《春潮》,导演也是《妈妈!》同一个,跟《妈妈!》的风格很不一样,看导演杨荔枘访谈里说,《春潮》更多像她跟她妈妈的关系,而《妈妈!》像她跟女儿的关系。

片名《春潮》,刚开始我没有领会意思,想着是春天的潮水吧,但是为什么要取这个名字呢?看到了一半,一句诗就自动浮现出来了,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片里女儿40岁了,妈妈60多了,外孙女9岁了,最大的张力全在女儿和妈妈的氛围里,人到中年晚年,为什么还是春潮?

我突然意识到,春潮可能跟童年经历有关。想起武志红的一句话,有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有的人用一生治倩童年。在后面她妈妈住院那晚,郭建波对着窗户说的那些话,就表明了她一直无法接受她拥有的是这样一个母亲,她有很多时候需要母亲的温柔与关怀,都得不到,她与母亲的关系成了她一生的课题,她无法拥有顺遂的亲密关系,连自己的亲子关系也被她妈妈剥夺了。

她说,你希望我找一个好男人,有体面的生活,我不。

她跟妈妈的关系也波及到了下一代,她的女儿不知道自己的爸爸是谁,姥姥一直用各种恶毒的话去讲自己的女儿,在外孙女的心里也抹杀了一个理想妈妈的形象,这对于孩子也是非常痛苦的,孩子以后会花很长时间去寻找自己精神里的爸爸妈妈。

想到这也是心理学里经常会提到的,代际创伤吧。姥姥是这样的性格,非常强势,认为自己所想的所追求的是对的正当的,才是值得的,从过去到现在,她也为了自己心里的蓝图不断地努力,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的委屈,才争来她现在觉得体面的生活,受人尊敬追捧,但我想她有这么强的执念,也是曾经的痛苦创伤没有意识到吧。

姥姥才是关系好坏的发动机,因为她是那个执念最强的人,看到的世界是那个单一的世界,我猜她曾经为了出人头地做了很多的努力,努力去抓出各种机会,她认为她这样的生活是上进的,受到更多更多的羡慕关注,有更多自己的权威感,才能让她心里有一些安全感。她很缺爱,所以她给不出爱。她还在找自己在这个社会值得的位置。

她中伤污辱前夫,只为了让自己更值得关注,作为一个受害者更值得同情与帮助。她想找到自己的定位,这种冲动力量很大,她看不见周围的人,也感受不到别人的付出与感情,更感受不到别人对她的需要。

影片的最后很明确地点出了,春潮有一种力量,是野生的,不受控的,来势汹涌,并不是那些可以预测的规则的整齐的,水像感情,感情的流动,无法控制,自然而然地会流向让自己舒服的人,觉得合拍的人,就像水管漏水一样,兀自流淌,在地上、地板上、舞台上欢快地流淌,没有什么特定的形态路径,冲击着那些强调集体有序生活的人们,让她们感到惊慌手足无措。

影片最开始,郭建波也是把妈妈家的厨房下水管抽开了,让水流进家里,驱散那些在家里合唱的人们,不想再看她妈妈对着别人表演高高在上的姿态,漏水,只会让人想到的是麻烦,想要逃离,想要尽快恢复家里的秩序,没有人想去欣赏流水的质感,因为这是无用的,是搞破坏的。

而郭建波这样的生活状态,甚至她的出生,对于她妈妈来说,也是破坏了她妈妈内心里的秩序。

我在想,为什么有这么多的童年需要治愈,我想大概是因为社会时钟要求女性生育的时间,也正好是女性在社会中去寻找自己位置的时间,同时需要面对如何去处理亲密关系,去学习什么爱,去找到自己的价值感,这时来了一个孩子,不知道如何去平衡这些,因为每一个问题都太难了,很多人选择回避不思考,但是痛苦一样不会少,如何去养育孩子去爱孩子这又是另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在自己都还是迷茫的时候,自己的童年伤痛也没有被看见的时候,这时候的孩子,很容易成为一个愤怒的出口,给一个口饭吃容易,但如何去爱孩子的身心,却是一个大课题。

里面出现了好几次的集体大合唱,还有社区组织的活动,都代表着主流和集体,得到主流的认可,会让自己更安心,因为反射面足够多,似乎更容易体现自己的价值,但是凡事有利有弊,太过渴望得到主流的认可,势必需要牺牲一些个人的特质,不可以太突出太特别。婉婷的家庭是特别的,所以她会对身为少数民族的崔英子更亲近,因为她觉得她们在集体里是特别的,会有更多被另眼看待的感受。

而集体是较少自由流动的,是更规则和秩序的,那些向不同方向流动的力量,就会显得像是一种破坏。

这句诗的后一句,野渡无人舟自横,这么有力量的春潮过后,没有人的踪迹,也就没有了人力改变的方向,整个环境是更自然更舒展的,不需要摆成什么样子才是美的,这种凌乱就是自然本来的样子。就像郭建波也有本来的样子和生命力,而她妈妈不能认可这样的女儿存在。


春潮(2019)

又名:Spring Tide

上映日期:2020-05-17(中国大陆网络) / 2019-06-18(上海电影节)片长:124分钟

主演:郝蕾 金燕玲 曲隽希 李文波 张紫淇 韩佳娟 赵阳 李至强  

导演:杨荔钠 编剧:杨荔钠 Lina Yang

春潮的影评

Tanyia
Tanyia • 春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