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6-11-02

激辩风云:真理的自觉

TED每场演讲首先映入观众眼帘的是:“ideal worth spread”,这也是TED作为全世界闻名的无党派非营利组织的主导思想。有力的语言改变人的思想,人的思想决定你的行为,人人的行为改变这个世界,这就是《伟大的辩手》导演兼主演兼制片人丹泽尔·华盛顿希望告诉我们的。
该片取材自真人真事。在上世纪30年代,有一个名叫马文·托尔森的美国黑人在语言修辞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尤其擅长写诗和辩论。事实上,他后来也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当时,他在一所德州的黑人高校中担任教授。他创建的辩论队并非由当时普遍认为的标准——白人男性所组成,而是由三位黑人青年和一位白人女性组成。“谁是裁判?上帝是裁判;谁是对手?对手根本不存在;为什么对手不存在?因为真理自己会说话。”这是马文·托尔森让辩论队员含着口塞久久与之进行的对答。也许其目的是为了让当时受黑人歧视环境影响的黑人青年和白人女性对于辩论这一竞争式的运动增加自信,让其有底气地认为真理站在他的一边;同时,也像马文·托尔森所言,为了从物理和精神上使其成为强者,不仅在辩论上,更在人生上要压倒那些瞧不起黑人的种族歧视者。但我认为,辩论的最高艺术是让对手口不服心服,而这是建立在辩论者本身与对手拥有相同的认知层面上的,就人际传播学而言,其实其中的人际关系充满了竞争与合作,非单单是两者唇枪舌剑的针锋相对。而就其上的观点而言,辩论不是像人们通常所认为的“不存在绝对的是与非,仅是为了思想的碰撞和创新思维的表达”,辩论由此不再是辩论本身,而是脱胎换骨成为了对真理的一种表述,即之前所提到的——“真理自己会说话”。
从人类的精神构建而言,这种辩论的“真理化”其实就是对于真理的自觉,同时导演想影射的其实是美国黑人和妇女的维权之路,同时也是在马丁·路德金的祭日为其奏响的挽歌。美国建国之初就提出过“天赋人权”,人类一切正当的权利都是上帝赋予的,如若别人侵犯了这个正当的权利,那么此人就有权力夺回自己的正当权力。而当时之所以不能按照预期速度推行“夺权”运动,并不是因为像建国之初之时黑人和妇女的人口比例小,力量薄弱,而是在建国后长期的歧视语境中顺从了这种语境认为自己权利的缺失是一种常态,即“权利的不自觉”。
而改变这种不自觉需要的就是真理的启迪。我看过两部同样的黑人题材电影《为奴十二年》、《女仆》,也许后者更能表现电影中的环境——此时已不是建国初期对黑人奴隶的虐杀阶段,而是语言和思想的“冷暴力”,所以此刻需要的不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式的暴力反馈,而是马丁·路德金和甘地所推崇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马丁·路德金不是看不到黑人的虐杀的残酷过去,而是他拥有真理的自觉,“promise a better future”。
着眼于平等,着眼于改变,着眼于未来。这正完美地诠释了为什么影片最后高潮部分与哈佛对的辩论中年仅14岁的小詹姆斯把暴力与非暴力的问题交与上帝,交与真理,而不是与其他未受过真理启迪的黑人一样交与愤怒与暴戾。

激辩风云The Great Debaters(2007)

又名:伟大辩手 / 伟大的辩手 / 伟大的辩论家

上映日期:2007-12-25(美国)片长:126分钟

主演:丹泽尔·华盛顿 内特·派克 朱尼·斯莫利特 丹泽尔·惠特克  

导演:丹泽尔·华盛顿 编剧:罗伯特·艾斯勒 Robert Eisele

激辩风云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