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央新影集团出品,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首播、优酷全网独播的系列纪录片《稻米之路》于7月6日在CCTV-9纪录频道播出。该片通过对“稻米”这种日常生活中主要食物的全新审视,展现了稻米所负载的中国文明如何与各国文明相融相生,稻米如何将中国和整个亚洲紧密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文化圈。该片总导演董浩珉表示,“稻米之路”其实折射的是一部亚洲文化简史,他们拍摄这部纪录片的目的就是希望开启观众对“一碗米饭的世界史”的基本认知。
主题宏大涉及学科众多
稻米是世界上的重要食物之一,全球近60%的人口以此为主食,稻米种植区几乎遍及整个地球,中国更是名副其实的稻米故乡。以“稻米”为题拍摄纪录片,董浩珉说他对《稻米之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千万不能做成“农业科普节目”,如何将纪录片做出深度和新意,将“稻米”这一概念上升到探索人类文明的高度,其难度超出了他原有的预判。
董浩珉曾获多个国内纪录片重量级奖项,他的团队从2012年开始涉足重大题材纪录片创作,其执导的大型纪录片《瓷路》《景德镇》完成了中国陶瓷文化对世界文明影响的叙述。尽管经验丰富,但这部《稻米之路》还是让董浩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董浩珉告诉《综艺报》,该片于2015年12月举办开机仪式,但局部调研和拍摄工作在同年10月就已先期启动,“开机前,我们就有了一部分素材积累,因为题材特殊,拍摄稻米依赖天时地利,所以一定不能错过收割季节的拍摄,但其实我们当时并不完全知道这些素材,会在未来的成篇布局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
作为中宣部重点项目,《稻米之路》的拍摄内容涉及多学科的交叉,为此拍摄组在开机仪式后邀请众多专家提供学术支持,“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稻米’不仅仅是一个农业课题,还是一种人类文明,背后涉及很多学科的交叉,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学者和机构专门研究这个主题,相关参考文献和学术书籍也十分匮乏。”董浩珉表示,设定整体框架的过程十分艰难,各路专家分别从植物考古、人类学、文献历史、农业学等角度提出了各自领域的建议,由于主题宏大,涉及学科众多,梳理和平衡各学科专家的意见成为一大难点。“毕竟是拍纪录片,专家提供内容之后还是需要我们从一个综合的角度去理解、整合,去权衡哪些能拍,哪些不能拍,以及怎么拍才会更好看。”去年,整体拍摄完成后,《稻米之路》又经历了严格的审片过程,根据相关专家的意见进行了多次调整。从纪录片开机到最后成功播出花费了将近四年时间。
用生动故事吸引观众
最初的稻米什么样?它从何而来?中国人的稻米情结为何如此深厚?稻米的种子是如何传遍世界的?这些都是《稻米之路》要解答的问题,拍摄组的足迹遍布中国的东北三省、西南、西北,以及日本、泰国、印度、俄罗斯、意大利等全球主要稻米种植区,选取生动案例展现数千年前人工栽培稻米的起源,以及向外传播的途径。董浩珉表示,如何将专家们提供的专业知识和思路,以可视化的现实角度落实到“故事”中,是制作团队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纪录片的创作要优先考虑故事性和艺术性,毕竟6集纪录片体量有限,虽然需要专业知识做支撑,但终究还是要靠故事吸引观众;虽然要做出深度,但如果展示的内容太复杂就会不利于大众传播,不易于观众理解和接受。”
比如第三集在讲述两千年前,一路向北的稻米穿越朝鲜半岛到达日本列岛,对日本文明产生深远影响时,创作团队选择从“日本相扑”的视角切入。董浩珉介绍,制作团队在深度分析了专家提供的专业知识及背景资料后,发现了“日本相扑”与稻作文化的内在关联性,“横纲是日本相扑运动员资格的最高级,在相扑仪式上,最高级别的相扑选手腰间佩带的装饰就是稻草形态演化而来。”此外,在日本神社入口,人们随处可见由稻草编成的“注连绳”,“这集我们从这些细节切入,用了近30分钟的时间讲述日本这个国家,因为日本是稻米传播过程中的典型案例。稻米不仅养育了世世代代的日本人,而且渗透到了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方方面面。”第五集介绍稻作经济随着移民从陆地和海路两条路线向南传播,深刻影响了东南亚的宗教、政治和经济,创作团队选择以马来西亚华裔首富郭鹤年的传奇故事串起这个主题,“郭鹤年是个隐形富豪,当年就是做粮食贸易起家的。他的经历很符合我们的主题,而且非常正能量。”谈及选取故事的标准,董浩珉表示,这些故事不仅要与稻米有一定的关联性,是大家喜闻乐见的,还需要有一些深意和启示。
董浩珉强调,《稻米之路》的内容虽然辐射历史、经济、政治、宗教等各个方面,但它并非百科全书式的科普类纪录片,片中所呈现的也只是稻米从起源到传播的基本脉络,“如果观众看到这部纪录片,觉得里面的故事还蛮有趣的,被激发起了兴趣,想要做更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稻米之路(2019)

又名:Rice Road

主演:未知

导演:董浩珉 崔凯 张莉 孙超 孙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