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伊朗导演拉索罗夫参与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影片,《神圣无花果之种》被伊朗政府要求撤下,演职人员禁离当地,电影能否首映,目前未知。
说到伊朗电影,其深邃与真实总能在全球影坛掀起波澜。在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上,诞生了一位叫阿布拉希米的女演员,她凭借在《圣蛛》中的出色表现,摘得了戛纳影后的桂冠。然而,这荣誉背后却隐藏着无尽的辛酸与艰难,让她变成了最惨“影后”。
早年的私人影像和她在电影中的勇敢演绎,竟让她身陷囹圄,面临生死考验。这位“最惨”的影后,用她的勇气和坚韧,书写了一个女记者勇斗“蜊蛛杀手”,为正义发声的传奇故事。
而在伊朗影坛中这几年最为活跃的就是“拉索罗夫”。他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将伊朗社会的种种现实呈现在观众面前。他的作品,每一帧都像是从生活的土壤中汲取的养分,散发出浓郁的人文气息。
《再见》这部作品,仿佛是一部现实版的《逃离德黑兰》。它讲述了一个怀孕的伊朗女律师为逃离困境,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旅程。在这场生死较量中,她不仅要面对外部的威胁,还要承受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然而,正是这份坚韧和勇气,让她最终赢得了胜利。然而,这份荣誉的背后,却是导演被禁拍电影长达20年的残酷现实。
而《手稿不会燃烧》则是一部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影片讲述了伊朗官方密谋杀害21位作家与记者失败后,留下的一份计划手稿。拉索罗夫用他的笔触,在历史与虚构之间探寻真相,为观众呈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
《无邪》则是一部充满哲理和思考的影片。影片以四个伊朗警察的视角,对死刑进行了四种不同解读。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让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死刑背后的复杂性和残酷性。然而,当奖项颁发时,导演却无法亲临现场领奖,只能由他的女儿代为接受。这一幕,让人不禁感到惋惜和遗憾。
先较之下,王小帅导演要幸运的多。但这不是一个谁比谁烂的时代,没有什么值得庆幸的。
上个月和某位电影导演做映后交流时聊到电影审查,他说之前在外国电影节也有人问他“如何看待中国的电影审查制度”,
他说他当时的回答是“等他什么时候可以拍出像《小鞋子》一样的电影,他在去质疑这个体系。”因为某些原因伊朗一直是审查最为严苛的几个地区。
可我们真的就要这么妥协吗?不被听见就是我们沉默的理由吗?在多数“政治文化搭台,传统文化唱戏”的国度,我们不去发声还有谁来替我们发声。
电影《白日之下》和《第二十条》相继上映的前后,我们似乎看到了内地电影和香港电影对社会问题的不同回应。大陆会在最后的字幕告诉你“社会上有很多问题我们已经解决”,可香港电影他会和你说“这个社会上还存在很多问题我们没有解决”。就像《白日之下》导演在他的手记里写到的那样“我们未必能做什么,但应该至少在乎他们;正如,电影未必可以解决问题,但至少应该向世界提出问题,让更多人思考。“
在拉索罗夫的新作《神圣无花果之种》被要求撤下戛纳竞赛单元后,我们重新思考这个问题。在光影的舞台上,电影如同英勇的战士,有的披荆斩棘,勇闯难关;有的却因演员的风波而黯然失色,被迫沉寂。有的影片在即将绽放光芒之际,却突然接到“技术故障”的冰冷通知,被迫中止放映;有的电影人甚至因揭示真相而身处险境,步履维艰。尽管有人宣称电影与政治无关,然而,作为一面映照社会现实的明镜,电影怎能不触及时代的脉搏,尤其是那些深刻揭示社会现实的影片。它们以镜头为笔,以画面为纸,记录着时代的变迁,讲述着人性的光辉与阴暗。
《神圣无花果之种》虽然剧情尚未透露,但我们可以预见到,这部作品依然会延续拉索罗夫一贯的风格,直面社会现实,抨击一切泯灭美好的行径。就像无花果在当地的寓意一样——代表对未来富饶和繁荣的信仰。
即使最后我们没有办法在戛纳看到这部电影,但至少让我们记住这个民族和国度的经历。不被听见不是沉默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