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一正
比剧本厚的人物刻画,投手带手套开计程车。
听着交响乐,修理脚踏车的人,有些人物根本没出现,却出现在设定里。
没一个画面都已经在剧本中设定好了。
内心最大的反抗与预言,体制不满的一个呈现。
因此他会不断挑战自己。
片商说观众看不懂,不要拍,但他一定要坚持,坚持自己的摄影美学。
生活细节自然在画面里呈现,电影应该是一个世界都懂的语言。

唐从圣
杨德昌的导演教学
杨德昌的先知预言
rode fish 与 good movie

杜笃之
讲述内容的改编,从讲故事到讲空间和氛围

陈湘琪
认识演员之后会重改剧本
面对一群妥协的人,没有自我要求,他不知道怎么沟通,情绪才会出现问题。
电影表演中,背台词最后会变成讲台词。
念书还是表演,是跟从机会还是跟从心中那份感受,follow your heart,绝无妥协。
不会被环境或人移动。
不急,不产出,而是好好把一件事做好。

陈希胜
钱权期人,人事时地物
伺候皇上的生煎包,红豆汤,吃了糖就开心。
严苛的眼光是为了防患与未然。
没有临时演员,一直换
“变不出魔术了”【杨德昌预言自己才华将至?】
《一一》拍了九个月半
一百多张桌子的办公室,没一个人敢坐

陈博文
一黑板的人物结构,每个人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表,每个人最后的归宿。
在人物关系中呈现逻辑思考。
剪辑这个活还是要导演设置好位置跟场次,只不过一场戏具体的长短,由剪辑师决定。
一杯水的剪辑原理:
一杯水,配上下雨的声音,就撑得住30秒,会有感觉。什么样的声音决定什么样的生命,以及撑多久。
拍麻将的时候,是一点钱都没了。

张震
台词一定要按照剧本去顿挫,演员不可以更改一点

魏德圣
剧本不能写死,要根据实际场景留空白
把自己丢到那个时代里
用环境创造角色
从概念开始创造“又小又猛”——麻将
写出所有人的名字
他们之间的关系
他们发生什么事
最终的结局怎样
组合
分场
侧拍即兴表演
利用即兴表演来想细节
这是写剧本写不出来的
之后消失,写剧本
完美诠释福柯的凝视
电影的哪一个案子,不是下很大的赌注在做呢
越困难的时候,越不能输
魏德圣会在想,如果是杨德昌,这样ok麽
同样没钱,牯岭街撑了8个月,赛德克撑了10个月
那个时代,从美国回来就有片拍,现在付出的,要是之前的好几倍。
杨德昌亲自打的电话以及全公司人星期一早上一起看那5分钟的片子。

余为彦
拍戏要的是gets,就是一种信心,觉得他一定有
道具一定就在身边

小野
先讲画面,一开始,拍一个海面,一个男人消失了
杨德昌的价值,似乎也是被后世建构出来的

王维明
牯岭街的人物志,不出现在影片中的人物也要写
已经想好的东西怎么在现场被执行出来,而不是怎么拍才会更有创意。
创作就是用最少材料的纸,变成结构扎实的盒子。
探索,挖掘,切,丢掉,就是整理。

陈俊霖
观察很重要,人人都可以做到

姜秀琼
人物的戏剧冲突性,虽然表面上最疏离,实则关心家庭的每一个人。
对生活的观察是电影的养分。
其实这些都是从别人的眼中,看到杨德昌是个怎样的人,这并非杨德昌的本真,只是人们眼中的他,这似乎就是真实,你的样子,即是人们眼中的样子,即使那并不是你。

鸿鸿
编剧就是聊天,常常没有效率,偶尔是会有进度。
怎么样让一个人物负担更多的作用,不能让一个人物只有一部分作用,和其余部分不能连接,这样太容易预期,不够猛。
实在不行,回去修人物背景。
所有的东西必须都互相关联,像齿轮一样,像机器一样,如果有一环咬不上,证明机器没有做好。
典型的人物更好编,牯岭街只有人物表,独立时代却有人物造型
跟他最好的距离是当他的观众
杨德昌当时一文不名,后来,时代慢慢追上了杨德昌。

十年,再见杨德昌(2017)

主演:杜笃之 余为彦 陈博文 陈希圣 姜秀琼 陈湘琪 唐从圣 张震 

导演:吴乙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