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2-11-24

不见:转

蔡明亮一直强调他的电影就是李康生(小康)的电影,蔡明亮电影中的节奏,就是小康慢半拍的自然节奏,而观众也在观赏电影时,多出时间仔细思考。当小康执起导演筒,蔡明亮不习惯面对镜头,或成为演员,小康的电影会是蔡明亮的电影吗?小康跟随蔡明亮十二年,从当演员、进出剪接室、出席全球电影节观摩各地名片、到编写剧本,蔡明亮犹如他的再生父亲,不断呵护、栽培、提拔。李康生终于也编导了第一部作品《不见》,以“报答”蔡明亮。他俩双剑合璧,不仅电影幕后工作者几乎相同,李康生在《不见》中,演员也延用陆弈静、苗天,男主角张捷也出现了早期李康生本身在《小孩》与《青少年哪吒》的投射。由于同公司制作,连发行、参展参赛等,《不见》《不散》就似蔡明亮与李康生一样,几乎形影不离。然而,李康生的《不见》,真的与蔡明亮《不散》吗?表面现象似乎一样,电影内容、内涵、结构、手法呢?李康生如何摆脱蔡明亮笼罩的巨型身影?

张靓蓓在《不见不散:蔡明亮与李康生》中提到李康生的《不见》,第一天运镜时与蔡明亮的差异:“小康镜头紧跟随陆弈静,在永和四号公园里到处穿梭,不时移动。虽然人物‘焦虑、寻找’的心境与阿亮的主题依然有关,但公园里开朗的自然光、人物活泼喧闹、众人各种反应,陆姐与其他人物互动频频所产生的亲近性,都不同于阿亮电影里的清寂、疏离、人少及单独沉浸于自我内心世界的调性与节奏。阿亮喜欢镜头固定、少动;小康则偏好强烈的东西。不管影像或声音。”(79页)张靓蓓跟随两位导演两个月拍摄《不见》与《不散》,在电影书中一针见血地写出了敏锐的观察。

由于小康最接近蔡明亮,而《不见》与《不散》又关系密切,因此两部影片摆在一块,比较相同与相异之处,煞是有趣。两人电影的节奏缓慢独特,同时也各有幽默之处。结构呈直线型发展,没采用回溯技巧。《不散》以戏院为主,而且是夜晚、没落无人的戏院,因此基调是暗、少人的。小康的《不见》,大部分场景在白天,在户外如公园、街景等,基调比较明亮。虽然小康给人的形象一直是很安静,但小康执导的电影,对白会比蔡明亮的多。这恰好与蔡明亮成相反,平常蔡明亮话多,电影中的对白几乎少得可怜。两人的性格确实不相同。

《不见》与《不散》的基调没用配乐。小康原本邀请林强在《不见》中做电子音乐,但最后不适合弃用。而《不散》的配乐,蔡明亮干脆撷取戏中戏《龙门客栈》中的声音、对白当背景配乐,算是蔡明亮最新的尝试与突破,效果奇佳。两部影片的结尾皆以歌曲结束,蔡明亮自《洞》开始,一直到《不散》中,重复的善用老歌。姚敏唱的<留恋>,确实让观众在结尾时留恋不舍。小康则出奇招,以台湾山地族重新编曲的儿歌<女娃娃>结束,尤其是《不见》的经典结尾,确实教人惊喜连连。

《不见》中第一个惊喜之处是,当少年疲倦地寻找爷爷,看着拾荒者慢慢打开一包包垃圾带时,不见了孙子的阿嬷与他擦肩而过,多么靠近,他们的目标开始出现一致性---寻找至亲。她不断的跟随他后面。接着,出现了第二个惊喜。当他少年与阿嬷走到工地围墙内,少年绝望的蹲下身子,阿嬷也在他身旁蹲下。而被寻觅的爷爷与孙子正拖着长长的影子,在围墙外走过。这时候小康暗示的空间、层次开展起来。两个寻找遗失/逝世的人,在圈内走不出来,似人遇到某些事时钻牛角尖。被寻觅者,反而在外面海阔天空的漫步。小康在影片中有暗示患上老人痴呆症的爷爷已逝世,少年最后才要来珍惜。之前少年每天将爷爷买回来的早餐丢弃。笔者最后甚至怀疑孙子也逝世了,婆婆也患上老人痴呆症,太思念孙子,不停的寻觅。然而与小康面谈时,他说原意是阿嬷掉了孙子。笔者反而喜欢自己的误读。

不见不見(2003)

又名:The Missing

上映日期:2003-12-12(中国台湾) / 2003-10-04(釜山电影节)片长:88分钟

主演:苗天 张捷 陆弈静 

导演:李康生 编剧:李康生 Kang-sheng L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