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大玩偶 视听语言运用的很反好莱坞,全片几乎都是固定镜头,再就是摇、跟。对话镜头的拍摄没有用到一个反打,人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景别与景深较大,对话镜头的剪辑很少,固定长镜头加固定中近景镜头解决所有的对话镜头。第三人称视点运用较多,在妻子跟踪丈夫时并没有给观众代入太多妻子的视点,确实比较反常规的娱乐片手法。表演很写实,情节舒缓,节奏缓慢,人物有弧光较为丰富,故事细水长流,围绕着工作与找工作,由一个普通的下层家庭代入,映射整个社会的风气与现状,细水长流的生活中也有对于60年代台湾社会关系的展现,亲情,爱情,友情,全都存在,算是一部比较实在的作者电影。儿子的大玩偶、小琪的帽子与苹果的滋味,在商业性与其视听语言的运用上是层层递进的,三段故事都很写实,人物表演都很生动,叙事缓慢,都展现了60年代台湾小人物的底层生活,三个故事的主人公都为了生活奔波,其中对台湾乡土时代背景的渗透也很有力度,受美国和日本影响的同时又具有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影响的一个民族,具有复杂性,多义性,“不能因为经济的发展,而忽略掉那么被撞到的人”台湾新浪潮与大陆导演第五代比较,都具有视听语言上的突破性与各自的特点,第五代对于色彩、构图等的极致使用,台湾新浪潮对于景深镜头,长镜头与固定镜头的使用。在故事上都具有本土化的特征,第五代的本土化叙事集中于第五代导演的青春记忆,处于文革时期,人作为人,首先是在集体化的生活与意识形态下的,然后再考虑作为人个人的东西。而台湾新浪潮也展现了众多导演童年与青年时期的故事,与第五代作品不同的是,他们的成长记忆更多的在考虑一些个人的东西,或者说人的东西,比如说光阴的故事中学着骑自行车的小男孩在思考长大后的事情,想着大人的事情,更在很多影片中,都在探讨或者追寻一种人生的哲学问题,人要怎样活以及对于自我的认同。台湾新浪潮,香港新浪潮,大陆第五代导演,三个几乎同时期的不同地区的一群导演的创作,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共同推动了中国电影美学的进步。


儿子的大玩偶兒子的大玩偶(1983)

又名:The Sandwich Man

上映日期:1983-09-02(中国台湾)片长:105分钟

主演:陈博正 杨丽音 崔福生 卓胜利 江霞 颜正国 

导演:侯孝贤 万仁 曾壮祥 编剧:黄春明 Chunming Huang/吴念真 Nien-Jen Wu

儿子的大玩偶的影评

dancelu
dancelu •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