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11-03

观看之道:所见即所思

一、唤醒
当一位冷峻的艺术哲学家,用戏谑的方式说着他是如何看待艺术时,我仿佛被唤醒。虽对绘画没有基础且系统的了解,但是突然产生了去探究更多画作的愿望。
二、领域与主题
Berger解读的领域是相对集中的,主要针对欧洲油画,主题涉及裸体画、静物、肖像。更进一步,由油画所能传达的实物感、体积感、触碰感、真实感延伸至有类似表达效果的现代广告。
三、绘画价值
在Berger看来,原作值得敬畏的,因为它们历史长河中的幸存者。但是原画的价值更多是在摄像技术匮乏的年代因复制品极易失真,而拥有的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性。在摄像和印刷技术足够成熟的今天,原画并非不可高度还原复制,但油画却俨然成为世界上最贵的艺术品之一。那它们的价值究竟来自哪里?
四、观察视角
Berger以一种探究人性的视角,从画作的定制者/买家、画家、观者的角度分析画作。这四显而易见程度依次递增,从后往前分析。
(一)画作
绘画本身silent and still, 其周围存在的事物进一步conform and consolidate其存在。比如一幅放在宗教圣地的神像,信徒可能不会细看,便虔诚顶礼膜拜;比如一幅放在博物馆重要位置的作品,画作的艺术价值已毋庸置疑。
(二)观者
绘画是时光之门,赐予人超越时空的能力。当观者站定,绘画创造了一条时光隧道,将绘画诞生的一刻与观画的当下连接,不同的时代交汇。
绘画本身的内涵丰富,但是一副作品的含义,极有可能为观者的欣赏方式、观者所处的环境及作品本身所处的环境扭曲。
因观者的欣赏方式扭曲,可能源于信息的部分截取。比如局限于一副宗教主题作品的一隅,可能就变成了风景画,或肖像画。
观者所处的环境应该是静谧的。如有背景音,观者大脑中情绪感知的部位被调动,极易曲解绘画传达的意义。另外,观看前后如果有其他强烈的体验,也会影响对图画理解。所以,静谧类似我们古人抚琴前的沐浴、焚香,以求静心。
画作置身之环境赋予其本身意义。对绘画的配图、文字解说也会扭曲其意义。如果理解需假以翻译,那寻找到一一对应之物时理解是不存在偏差的;但如若表达的是情感等抽象事物,其精妙无法由经语言一一具象,失真变成了必然。举个例子,音乐这门语言中,音符基本构成,类似文字。对音乐的理解应由经音乐本身完成,或者由经其音符的组合完成。在绘画中同样适用。
(三)画家
画者绘画的动机为何?是自我的真实表达,还是为了迎合外界的期待?
自我真实的表达大概是《月亮与六便士》中的画家,以近乎天真的自私尽情表达自己,并在完成的生命最后的表达后付之一炬,不为任何人。这是小说。
可能所有画家或多或少都需要迎合外界的期待,或是为了基本的谋生,或是为了炫耀,或是为了渴求的名利,或是为了宗教的献祭。但这无可厚非,没有几个人的生命意义不是在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实现。
(四)买家
这一群体实际上是油画价值的最终定义者,起码在油画诞生之初是这样,他们的价值观左右了绘画的呈现内容。但如果考虑时间维度,油画的价值定义者是拥有它们的人,或者为了拥有它们出价的人。
比如裸体画。画中的裸体女人并非真正的赤裸,如果赤裸的含义是真实自然。裸体女人以一种知道自己会被观赏的姿态呈现着自己,被观赏的人可能是画中的窥视者,实际上更是买主,一幅画作诞生的根源。对买主而言,裸体女人呈现的状态是一种对其世俗权力的献媚,是自我权利的又一次确认。
比如静物画,买主拥有的不仅是物理上静物,更是画中永恒的静物,甚至是画中之画。
比如肖像画,买主已经不一定刻意用外物装饰自己,彰显自我存在为第一要义。
五、油画的现代替身
广告时油画的现代替身。区别在于油画记录的是拥有之物,而广告用其真实生动的存在感召唤你走进应许之地,只要拥有了广告之物。应许之地,是你的三重梦境,黄昏到清晨的梦(幸福、酒、性)、肌肤的梦(性)、远方的梦(未知、神秘、冒险)。
六、观看之道
可是你对绘画的理解是什么呢?你正如他所说,你对书本上名画的认知可能是贵,你站在卢浮宫的真迹面前,体会到的是某种近乎宗教般神秘的感动和沉浸,然后是自我感动,然后就没有了。是什么剥夺了的思考能力?
联想到康德所说认知的三个层面:感性、知性、理性。在绘画面前,感动和沉浸是感性层面的思维活动。试图理解绘画及其周围环境、画家表达的内容属于粗加工的知性范畴,是what。但是真正深入,思考绘画背后有什么,画家背后有谁,动机为何,这是why。
观察,但不仅限于观察。
保持警惕,从事物周遭进入内核,从表象进入本质,这才是观看之道,亦是思考之道。
PS
写作时以谁为主语?三重梦境没有完全理解到位?西方油画还有什么主题?

观看之道Ways of Seeing(1972)

又名:观看的方法

主演:约翰·伯格 

导演:John Berger 编剧:约翰伯格 John Ber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