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海昏侯刘贺的名字,是在小时候一部《乌龙闯情关》的狗血连续剧中知道的。剧中的刘贺昏庸胡闹,但最后关键时刻帮了主角,也算是为自己挽尊。
后来再看到刘贺有关的东西,就是某豆友在广播中晒的当卢书签,我看了后在第一时间入手,虽然是仿制品,但是也当真美轮美奂,设计巧夺天工,图样非常的精细。
这两个东西,链接了我在看纪录片之前对于刘贺的所有印象:玩世不恭,昏庸无能,但是却富甲天下。
纪录片刷新了我对于刘贺的认识。一切历史现象表现出来的,都是那种肤浅的脸谱化人物,而真正的历史事实是什么,往往还要回到人性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刘贺其实就是这样的人物。
我其实十分赞成纪录片当中对于刘贺的分析,甚至认为其所为“二十七天的倒行逆施”,是刻意而为之。刘贺的被废与被立,实际上是两个政治集团针锋相对的结果。
不过,相对于霍光的老谋深算与当机立断,青年的刘贺毕竟差了火候,他耐不住性子(擅自动了宫卫),而又下不了狠手(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最终被霍光打压,身败名裂。
但是,如果他真的当机立断,和霍光火拼,就一定会胜利么?显然不尽然。依照霍光对于朝廷的把控,自身的光环加成(皇太后的老爷,我擦这辈分大的吓人),还有对于军队的把控,在各种条件下,刘贺都没有太多的机会。面对这种局势,也许最优解就是像之后刘洵一样的忍辱负重把。
有人还说,刘贺相比他祖宗刘恒差太多,刘恒也是少年时被拥立,但是却在与众位开国元勋的对立中,稳居帝位。但是我个人觉得,刘贺面临的处境,比刘恒更加难搞。刘恒面临着的是一大堆开国元勋,这些开国元勋各自有各自的诉求,不太可能拧成一股绳子,并且开国元勋大多垂垂老矣,对付起来要容易的多。而霍光则经过杀桑弘羊和上官桀,已经确定了其对朝廷证券的一统天下,上有皇太后扶持,下全面掌控政治与军队,这种完全铁桶一块的局势,比刘恒面临的更加严重。
个人能力比祖先差,面临的局势也差,失败是必然的。
纪录片对于刘贺的挖掘深度还是让人满意的,从他一开始的少年得志,到经验不成熟的与霍光对峙,到被废的失落,再到自己保有的一点点东山再起的希望,到希望的完全破灭,一个任性男孩悲剧的一生画卷就这样徐徐展开。尤其是对金饼后面文字的解读,与其自身的境遇性格结合起来,给出了一个至死不渝的形象,更增加了这个人物的悲剧性。
央视对于这种中国文史类的纪录片可谓驾轻就熟,纪录片的结构独具匠心。纪录片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开棺发掘以及研究,另一条线则是根据史学家的推论整理出来的刘贺个人的历史经历。随着棺木徐徐打开,各种文献以及随葬品的精细解读,刘贺的一生轮廓也就慢慢的清晰起来。而且两条线索之间的转换也非常自然,丝毫没有感觉到刻意。如果演员能更加专业一点,我觉得就更好了。。。
很经典的纪录片,记录的也是近年来的比较大的考古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