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8-08-26

作家:文字构造世界

评分:10;
关键词:文字即文化,语言即秩序;
1,"作家"之死;
就一部电影而言,本片并不出彩--剧情简单,主题浅显,戏剧性甚至都谈不上.欧洲人曾经很擅长挖掘"公寓"的戏剧意义--他们觉得公寓和公墓很像,本片在这方面也泛善可陈,更不提"作家的阴谋",这种其实已经毫无新鲜感的剧情设定.但我给了它满分.
我想,选择看以及坚持看完本片的观众,大多是出身或喜欢人文学科的人,因为只有这类人,才可能理解男主所说的--"我要做一个真正的作家"--的意义.环顾我们生活的语言环境,有编剧,有文案--广告案,策划案,行政案,活动案等等,不再有严格意义上的作家和文学.还有更讽刺的,房地产文案甚至已经发展出独立的文案环境,同时,除前者之外的其他文案本身,也已经被营销策划和固定模式编辑绑架.换句话说,不仅仅作家已死,纯文案也够呛.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作家这个职业,文学这个行当,悄无声息地灭亡了,好像它们从来都没有存在过.没有人再尊重文字的魔法,没有人再欣赏语言的能量.虽然,文字是文化的根基,语言/文法是社会的秩序.(我很少以这种腔调写影评,这次确实--了)
除了耽着点情怀,给满分也不能说一点私心都没有.片中男主写作的场景设置,几乎跟现实中的我的工作台一样--一张桌子配把椅子,一盏台灯,一台方位都出奇一致的电风扇,一扇窗户,一台显示器/笔记本/键盘,(我不用打印机),红蓝黑三支笔码齐,外加一套公寓,一张宜家的拉克,一条白棕色的拉布(我的是黑色),以及最关键的,对做一个真正的作家的执着.
2,畅销书是写给没有阅读习惯的人看的;
阅读是种能力,不单单是种行为或习惯.阅读文字,阅读事件/格局/状态,这些正发生,或已发生,甚至未发生的事或人,都非常考验阅读的能力.一本书,有人能看到时间轴上故事的生死,有人却能看出结构面上精神的逻辑;一件事,有人能看出进行时中的是非判断,有人却能看出过去式甚至将来时的因果流转,这些都是阅读,也都是能力.这个世界有很多思维的维度,为不同阅读能力的人准备.
我们来看畅销书的问题.在客体体验层面,畅销书之所以畅销,是因为它不挑战读者的阅读能力.往长远了说,它其实就是一种"精神毒品"--极限压榨故事的戏剧性,以达到用最短的时间,读者也能相对完整地完成一整套情感体验上的起承转合.但事实上,上帝对圆满的设定,本来需要很长久的过程,人为地把它缩短,是要承受代价的.毒品的代价,肉眼可见;工业速成品的代价,吃的喝的用的,时间长一点,也能看见;那么,阅读呢?你有多长时间没有相对完整地阅读一本经典文学了?经常听人说起"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很浮躁",我想,心平气和地坐下来,严肃地培养文字的阅读能力是解决浮躁唯一的办法--深刻的阅读能力,能保证一个人在物质富有之后,精神不至于破产.因为精神和肉体一样,需要一日三餐的供养.
对作者而言,畅销书也是一把双刃剑.阅读需要能力培养,写作更是.对文字的驾驭,就像驯服一条猎犬.作者要面对无数次坐在笔记本前,但无话可说的情形,就像下了100个指令,猎犬一条都不听.我不知道与文字建立默契,要苦熬多少孤独的深夜,可这种连接一旦建立,它就会像你忠实的伴侣,需要的时候,它就会出现.你甚至都不知道它从哪来,为什么会突然蹦出来.很多人把这种默契叫做"灵感",然而真正写作的人,更愿意把它叫"情感",那是多年之后,作家与文字之间,经营出来的爱情--人对文字的忠诚,以及文字对人的顺从.然而,写畅销书并不需要这种情感,如果对待文字不够忠诚,文字也不会奉献它的魔力.再进一步说,其实文字的真义并不是表情达意,表达只是文字最经济的功能,奢侈一点的文字,是金苹果落到银网中的秘密.
3,作家,已不能是职业;
这个世界上,真正有价值的东西,都没有价格.优秀的文学作品,都不是稿费买来的.我们这个时代的活着,不支持没有价格的生活方式.作家不凑巧,偏偏做的是自讨苦吃的事,但其实并不亏.商人都有经济账,作家也要有自己的账本.
站在文艺的角度,分析畅销书的问题,是不公平的,因为畅销书作家是种职业.当生活比较艰难的时候,谋生是最重要的事情.生存有选择的时候,才有生活方式.更进一步说,大宗文学市场--如果真能大宗的话,其实还要一本本畅销书去慢慢灌溉培养.至于真正的作家,我的解决办法是,生计之外的一种生活选择--不要靠它吃饭,但要用它思考.酒足饭饱,人总有精神需要放养.有人寄情山水,有人痴心猫狗,写作也是一样.
认真生活,仔细观察,用心倾听,勤于思考,工于表达,这就是作家的生存状态.人需要观察这个世界,倾听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处境和情态,然后思考一切都是为了什么.追寻生命的意义,会伴随每个人的一生,尤其是作家.
人和人之间,不光分美丑,还有境界/格局的差别.职业只是一个人的外套,怎么样思考才决定真正的人.每一次观察,每一次倾听,每一次思考,最后完成表达,这个过程中,一个作家得到的,其实已经是溢价的东西.一个人吃喝百年,到头来不会惦记那点口粮的,唯一重要的,只有之前活着的意义和之后灵魂的归属.
4,情感是文字的命脉,不是天赋和灵感;
对于作家,天赋不存在也不重要,就好像所谓的灵感一样.一封动人的情书,一张传递思念的信笺,不是因为作者的天赋和灵感,仅仅是真诚而已.有天赋的年轻人很多,他们的成就加起来,不如一个因为热爱而持续坚持的凡人,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公平的事.而且,更加公平的是,只有外行才会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话,文字有没有生命力,谁的生命力更旺盛,一个真正的作家一眼就能分辨的出来,就跟分辨一个女人的眼睛里有没有爱情一样简单,并不是不能量化的东西都比不了高低的,文字的较量,拼的是对血汗泪的经验和思考.
写作的过程很枯燥/痛苦,更加痛苦的是,作家放不下对情感的执着,因为情感是文字的命脉.在这个时代,耽于情感是种人生事故.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是比写作不赚钱更加痛苦的事情.我总是在想一件事,真正让作家消亡的,并不是因为文学市场的没落,反而是因为民族情感/国家精神的迷失.勤劳致富,勤俭节约,诚实守信,言出必行,爱人如己等等,所有这些曾经这个民族的灵魂,所有这些曾经这个国家的国学赖以生存的根基,都已被现实证明是不经济的.在一个不经济就是没意义的时态里,情感一文不值,文字怎么可能有生命力?
5,文字构造世界;
历史上的中国,是文人的天堂.大到政治,小到民生,文人的文字,构建了社会的秩序,解决了很多问题;隐藏在汉字背后的文明,千百年来撑起了这个国家.可文字一旦失去了秩序,---
文字,是一种神奇的魔法.举个例子,以前有很多成语,隐性地显示着过去的约定俗成;现在,有很多流行语,折射当下的人情世故.然后我们神奇地发现,成语是规则而讲究文法的,流行语不仅规则,反而是反文法的.说明什么?国人的信仰变了,因为文法/语言逻辑是社会的脉搏.--这个问题太大,汉专领域的专业性很强,不适合在这里写,有机会专门写一篇学术吧.
简单点说,是"名不正则言不顺'.一件事情怎么说,人就会怎么做.文字怎么定义一件事,人就会怎么处理这件事.文人构造了这个世界--小说家渲染爱情,于是世界上有了爱情;广告商鼓吹商品使用价值,于是有了市场经济;宗教家宣讲信仰,于是有了鬼神;这个世界,存在文字无法定义的东西吗?可问题是,世界并不依赖文字而存在,反而是文字依赖世界.文字所暂时不能表达的世界在哪里?我告诉你,在作家那里,是真正的作家,教会了社会如何思考.现在的情况是,资本观念嘲笑着传统信仰,商人在教授社会如何思考。社会没有作家和教授,只有老板和经纪。
鲁迅先生短短的三言两语,影响了不只一代人的思维和表达;<圣经>描述了信仰,<易经>表达了智慧,只有真正的作家,才能丰富文字的生命,才能奠定民众表达的根基,才能扩充这个世界的认知范围.这个时代,有一日千里的飞行器,也有数以亿计的计算机,听起来像孙悟空一样,却容不下一句真诚的表达,生产不出一个真正的作家.
不过话说回来,被时间遗忘了的,又何止作家和文学.

作家El autor(2017)

又名:命运小说家(台) / The Motive

上映日期:2017-09-08(多伦多电影节) / 2017-11-17(西班牙)片长:112分钟

主演:哈维尔·古铁雷斯 玛利亚·莱昂 阿德尔法·卡尔沃 阿德里安娜 

导演:曼纽尔·马丁·昆卡 编剧:哈维尔·塞尔加斯 Javier Cercas/亚历杭德罗·埃尔南德斯 Alejandro Hernández/曼纽尔·马丁·昆卡 Manuel Martín Cuen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