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看了炫技的《1917》。几乎整部电影都是一镜到底的拍摄,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视觉效果也是实至名归。抛去引人入胜的拍摄手法,故事本身其实乏善可陈。两个小兵需要穿越敌人火线给队友送信,失败了或是迟到了就有1600人要白白送命。都算不上剧透,结果当然是他们历经千辛万苦,流血牺牲最后终于成功送达。看电影的时候,一直想起之前看的一本关于一战的书《巨人的陨落》。
一直不怎么喜欢战争类的书或者电影,太沉重太容易有无力感。所以坦白的讲,对一战二战的历史也不是很了解。已经忘记我是为什么开始看这本书的(好像是因为某人kindle资源文件夹里有,我就加到我kindle里了),认真读进去,发现它并没有历史书的枯燥感,却给我上了一节全面且细致的一战历史课。书的历史真实性体现在,故事和历史紧密结合,虚构的角色和真实的人物交替登场。作者肯·福莱特在后记里谈到书中涉及历史的地方时说:“我的原则是:要么某一场景真实发生过,或者有可能发生;要么某些话真正说过,或者有可能说。如果我发现有某种原因让某种场景不可能真正发生,或不可能说出某些话——例如某个人物当时处于另一个国家,我便将其略去。”
这一宏大的历史是通过一战前后六个家族十多年的兴衰变化展现出来的。英国菲茨赫伯特家族,德国冯·乌尔里希家族,俄国别斯科夫家,威尔士威廉姆斯家,美国杜瓦家和维亚洛夫家。作者用POV手法带领我们了解每一个角色所处的社会地位,家庭背景,遇到的人和事,为什么做出这样那样的行动。让读者从上帝视角了解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每一个参与方的出发角度,利益驱使。让我们体会个体如何无力的被历史洪流裹挟着前进,同时又经过怎样的抗争让社会逐步朝进步的方向发展。整个读下来,依然充满无力感,却又觉得酣畅淋漓,荡气回肠。
无力感来源于个体的渺小和无足轻重。对峙数月的战壕战为例,动辄吞噬成百上千士兵的性命,结果不过是战线一天推进了几十米。平民也好,贵族也罢;勇猛善战者一马当先冲在前面也好,谋略之士明白这种战争根本没有意义也罢。全都没有选择的冲上去以肉身面对炮火,生存或死亡全凭运气。对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来说,好消息是,即便真的又有战争发生,大概率也不需要我们有觉悟近身肉搏。坏消息是,现在的战争会以非炮火的形式展开,贸易战,疫情战,平凡个体的平凡生活不可避免的受到动摇,想要在动荡的环境里全身而退,恐怕也并非易事。
书中以德国军官沃尔特的视角,细致描绘了西线战场的战斗场景,包括英国和德国军队设计建造的战壕,和那之间的无人区。德国人对战壕明显放了更多心思,(或者技术更先进?)他们的战壕挖的更深,休息区建的更完善,战争初期物资似乎也更充足。战火集中的地方,在交战时被无尽的炮火反复轰炸,在对峙期就变成无人区,尸横遍野。我常常觉得,在看书时脑海里想象的场景,远比电影电视能展现出来的多得多。但《1917》里对战壕和无人区的还原,大大超出了我看书时最恐怖的想象。电影主角不小心把手插进那个腐烂的尸体里时,我真是汗毛都竖了起来。
《巨人的陨落》 这本书副标题是《世纪三部曲》,我以为我读完了这洋洋洒洒六十万字,就是读完三部曲了,非常有成就感。结果发现这才是三部曲的第一部?!我需要缓一缓再开始下一部。

1917(2019)

又名:1917:逆战救兵(港) / 一九一七

上映日期:2020(中国大陆) / 2019-12-25(美国) / 2020-01-10(英国)片长:119分钟

主演:乔治·麦凯 迪恩·查尔斯·查普曼 科林·费尔斯 本尼迪克特· 

导演:萨姆·门德斯 编剧:萨姆·门德斯 Sam Mendes/克里斯蒂·威尔逊-凯恩斯 Krysty Wilson-Cairns

1917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