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对现实生活的还原有些令人唏嘘,把一个原本面目模糊的失败小人物,一点点塑造成一个具有“神性”的人,竟然毫无违和感。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和《我不是药神》两个故事,都有真人真事蓝本,但本质区别在于:

《达拉斯买家俱乐部》里的“艾滋病”几乎无药可救,主人公被医生宣判“死刑”后,只能自己去寻找求生之路;《我不是药神》里白血病,还不至于非死不可,只是药太贵,一般人吃不起,病友们只能通过其他渠道去获取替代品,延缓残喘的生命。

所以,《我不是药神》这个故事如果放在欧美、日韩等社会保障制度、救助体系健全、医药工业一流的发达国家,可能会降低可信度,但是放在国内,却成为很多人的切肤之痛。

电影里的徐峥和他的小团队,从一开始的为了钱,为了自己人,去误打误撞“找药”,到最后良心发现,推己及人,成为慈悲的“善人”,就从侧面揭示了这个“切肤之痛”。

因为费用高昂,因为药品稀缺,甚至无药可救等问题,很多病人在倾家荡产之后,只能绕开医院,自己去寻找治病良方的新闻,在报纸、网站的社会新闻里经常出现,国人“好死不如赖活着”拼命自救的故事不算新鲜。《我不是药神》,想要说的,不止于此。

片中找药的故事,不仅仅在治病,也在“治心”,在浓浓的现实主义氛围背后,打动人的是浓浓的人情味。观众会有代入感,也许会在心中预设,如果自己,或者亲人得了重病,该怎么办?高额药费出不起,是不是只有等死一条路?

电影没有刻意拔高徐峥饰演的程勇这个角色,最后在观众心目中却有近乎“超级英雄”一般的魅力,这是情感的魔力。

程勇不是完人,婚姻失败,事业无成,贪财、好色,容易满足,容易膨胀,但是他有善心,有基本的为人底线,和病友接触之后,从他们身上看到了善意和爱,以及顽强的求生欲,比起张长林那种完全利益熏心,不择手段发病人财的无良商人,他们是两类人。

所以,张长林不可能变成程勇,而程勇在快变成张长林时,很快醒过来,及时踩住了刹车,自觉、自愿地站在病友这一边,风险自担,而不是站在钱的那一边。这是作为一个失败父亲、无用儿子的自我救赎,他也是在“治心”。

《我不是药神》不仅故事可信,表演也很出色,这些人好像就是生活在你身边的普通人。

主演徐峥的几次性格转变、内心选择,有铺陈,有挣扎,有层次,有释然,是一点点渗透,所言所行没有突兀。

过往的角色中,徐峥的喜剧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这是一部正剧,对徐峥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故事有一定幽默感,却有些令人心酸,徐峥的表演可以和黄渤的《斗牛》相比,有望在金马奖之类影展有斩获。

配角王传君、谭卓、章宇、杨新鸣,同样可圈可点,每一个人物都性格分明,有棱有角,不会看完就马上忘记。

现实题材的电影,怎么写,怎么拍,边界在哪里?是一直悬在创作者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好像一不小心就会咣当砸下来。所以,有各种千奇百怪创作想法的人千千万万,最终落到实处,能拍出来的人,寥寥无几。

没想到《我不是药神》像一次走钢索表演,技术老道,走得很稳,很自信,演的是别人的故事,观众看的像自己的遭遇,看完,有一种火辣辣的难言的感同身受。

电影毕竟是电影,再怎么去写实,都有它的节奏和语法,此前很多现实主义题材,受纪录片影响,要么拍得呆板而沉闷,要么太过煽情或苦情;要么,架空日常生活,以魔幻的方式去呈现。

在这一点上《我不是药神》做得很好,镜头灵活自如,剪辑流畅舒适,色调鲜活明快,全片恰如其分,保持了非常好的节奏,每一个点都抓得刚刚好,没有丝毫沉闷,全然借鉴了商业片的叙事逻辑。

基调上尊重现实,却不过分渲染现实,苦中有乐,苦中有情,没有廉价的煽情和悲愁。

如果以行业大咖提携新导演的角度,宁浩、徐峥这次发现了文牧野这块宝,而且为了让他发光、发亮做出了他们应有的贡献。

如果以入行导演处女作的水准去看,文牧野的《我不是药神》,几乎是五星水准了。

要说片子的遗憾,可能是结尾,是不是只能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已经没有其他的可能性吗?

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结果。就像片子里的病人没有选择,作为电影也许也没有太多的选择。

都没有选择,这样两两关照,才是最好的现实主义注脚。


我不是药神(2018)

又名:中国药神 / 印度药神 / 印度药商 / 生命之路 / Dying to Survive / Drug Dealer

上映日期:2018-07-05(中国大陆) / 2018-06-30(大规模点映)片长:117分钟

主演:徐峥 王传君 周一围 谭卓 章宇 杨新鸣 王佳佳 王砚辉  

导演:文牧野 编剧:韩家女 Jianü Han/钟伟 Wei Zhong/文牧野 Muye Wen

我不是药神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