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歧视
《绿皮书》首先是一部关于种族歧视的电影。但什么才是“种族歧视”?电影里面有一段对话非常精彩,就是雪利博士从牢里被放出来,和托尼在车上争吵的那一段。
在那一段里,托尼质疑雪利博士的“黑人”身份,认为自己“比他更黑”,因为雪利博士既不了解他的同伴,也不懂得底层的生活。也就是说,在托尼的眼中,“黑人”这个词绑定了两个概念——底层与种族认同。
然而“黑人”这种身份所带来的“歧视”已经远远超越了“底层”,底层也许只是生活拮据,难以度日,然而“黑人”所受的“歧视”是与生俱来的。它也许不一定是底层,但是你在社会上许多地方都是“没有权利”的。当他们想做某些事情的时候,连“可能性”都没有。黑人无法和白人在一个地方吃饭,无法购买一件西装,无法住上好的旅馆,甚至无法使用白人的厕所,他们只能获得《绿皮书》上规定的一切。他们的一切都被“特设”了。
这叫歧视。

二 雪利博士与他的演奏
雪利博士与黑人、白人之间的隔阂,电影塑造得很好,有很多细节。
比如,第一个演出地点,他的两位白人同伴在楼底下喝酒,欢快地聊天,而他只能一个人坐在阳台喝酒,看着他们。在肯塔基州(?)的旅馆,一群黑人邀请他一起玩游戏,然而他拒绝了,到酒馆喝酒,结果又被白人抓了起来,打了一顿。还有一次,路上车坏了,他停下来,隔着围栏,与自己的同胞们遥遥相望。
雪利博士作为“黑人博士”,他所遭受的歧视更多。他既不属于自己的种族,也不属于白人的阶层,他是游离于种族和阶级之外的“边缘人”。
如何破除这些壁垒?雪利博士通过他的演奏来完成。这里不仅仅包含他的“南下之旅”,也包含他最后一天晚上在“橘鸟”为黑人所进行的演奏。
“黑人也可以弹好肖邦”。这个行为本身就是一种隐喻。它告诉白人的是,他有权利。告诉黑人的是,他有能力。

三 托尼和博士
托尼本身是一个歧视黑人的人。然而,在这趟旅行中,他是最早打破偏见的人。他告诉自己的妻子,“雪利博士不像黑人”。当然,观念的转变其实是通过博士的演奏来完成的,所以电影当中给到很多个“托尼看着博士弹琴”的镜头。
而托尼改变了博士什么呢?吃炸鸡。他带博士回归到“俗”的层面上来。带着他感受那些“不端着”的生活,直接用手吃鸡,随手丢掉骨头……其实,快乐也可以很简单。
在行为上,两个人也有很大不同。托尼是“大老粗”,喜欢用简单的方式解决问题,比如博士一定要弹斯坦威的钢琴,会场人员不许,他直接一巴掌扇过去,有时候拳头确实比说话管用。然而,在面对警察的时候,拳头就不管用了。这时,反倒是博士的“忍辱负重”起到了更大的作用。这也是一个很巧妙的地方,两个人形成互补。
位于社会高层的黑人与位于社会底层的白人,彼此给对方展示了一个他们从未接触过的领域——“黑人也有这样的”,“白人也有这样的”。这一个组合,本身就孕育着冲突,和打破传统的力量。

四 匹兹堡的女人名不副实
我想,这应该是这部电影里面最好的一句台词。从他们两个讨论匹兹堡女人开始,到托尼以“匹兹堡女人名不副实”向博士“道歉”,它所呈现的是托尼对博士的理解。托尼一直“耿耿于怀”的,并不是匹兹堡的女人,而是他自己根深蒂固的观念。

五 其他
电影里还有很多有意思的桥段,比如雪利博士帮他写信,比如最后雪利博士到托尼家过圣诞节时,他和托尼妻子的对话。这部电影里有太多东西值得玩味了。
电影最让我感动的,其实就是最后一幕,当雪利博士走进“白人家庭”的那个瞬间,他被这个家庭接纳了。在那一幕里,我感受到的是社会的包容,是社会的可能,还有一个一直“无根”的人,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哪怕是临时的——归属和依靠。


那时,我们不再需要绿皮书了。

图源网络

绿皮书Green Book(2018)

又名:绿簿旅友(港) / 幸福绿皮书(台) / 绿书

上映日期:2019-03-01(中国大陆) / 2018-09-11(多伦多电影节) / 2018-11-16(美国)片长:130分钟

主演:维果·莫腾森 马赫沙拉·阿里 琳达·卡德里尼 塞巴斯蒂安·马 

导演:彼得·法雷里 编剧:尼克·瓦莱隆加 Nick Vallelonga/布莱恩·海耶斯·库瑞 Brian Hayes Currie/彼得·法雷里 Peter Farrelly

绿皮书的影评

Ez
E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