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我的朋友圈)

电影推荐:《飞越疯人院》米洛斯•福尔曼1975,一部压抑但又会让人感到欢愉的电影
“至少我试过了”
人物介绍:
麦克墨菲:本剧的男主(p1左三),还有一个更简单的辩识方法:《闪灵》的男主。有一定20世纪60年代美国“嬉皮文化”的特征。他为逃避牢狱之灾,装疯卖傻来到疯人院。
酋长:(p3)相当关键的人物,是疯人院中少数的正常人之一,被社会所摧毁而选择装疯卖傻逃避自我。刻意隐藏壮实的身躯,降低在疯人院的存在感。憨厚的外表未曾遮掩他眼中若隐若现的狡黠。
比利:(p5右一)是结尾爆点的楔子。比利极度缺乏爱情与自由,因此患有严重的语言表达障碍。他的语言流利与否与他是否得到爱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来说,他也代表了整个疯人群像的精神状态。
瑞秋:(p5左一)瑞秋护士长是疯人院绝对制度与专制的代表,是不可逾越的严肃高墙,处在自由与专制抗争涡流的中心,她具有理性的优美,也具有专制的丑陋。她是一个优秀的护士长:高效率、负责任、临危不乱、强执行力(她的扮演者因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奖)
西菲德:(p4右一)相当边缘化的一个人物,但他的表情非常富有张力——笑得肆意而张狂,至少感染到我了。是疯人群像整体状态的代表,我认为也是导演把情绪传递给观众的重要渠道。
剧情:
随着剧情的推进,关于患者的信息就好像拼图一样慢慢地被组装,佐以一定推测,他们来到疯人院的原因便水落石出,其形象也在此过程中逐渐丰满。我在其中拼出病患的过往时还是蛮有成就感的。
影片名为“飞越疯人院”,但实际上,麦克墨菲给我的感觉并不是有多想逃离疯人院,而是渴望于打破疯人院内的形式化且专制化的规矩:难以调整的作息表、轰鸣不断的音乐、无止境的“吃药时间”。自始至终他其实只在疯人院里做了一件事:就是把他的自由意志传递给这群习惯于管教且麻木于摆布的,所谓的“疯子”。
(以下内容则涉及轻微剧透)
最后一组镜头我特别的喜欢(即p7-9):酋长的对话显示了他的成长,富有力量的躯壳将成为击碎专制的最佳武器:圣诞夜里,酋长惊叹于墨菲的自由意志——“你比我更强壮”,他壮硕的身躯因为曾经被社会排斥、被社会伤害而蜷缩、而丧失信心、而失去再次面对社会的勇气。黎明之前,酋长寻回了自我——“我现在感觉跟山一样壮”:他选择面对曾毁灭他的社会,他不再借疯人形象来逃避自我,他奔跑在黎明的薄雾之中,奔跑在坚硬的高墙外,奔跑在疯人院那觉醒自由意志之人欢呼的声浪里。于是,富有节奏的背景音乐,掩盖了陶瓷洗手台破开窗户的巨大声响,福尔曼用西菲德夸张的欢呼与惊讶在视觉上复现了这股爆发的力量。从最开始麦克墨菲一个人被围观去抬洗手台、到酋长去亲自抬起洗手台并砸破窗户、再到西菲德等人的欢呼,体现的正是麦克墨菲自由意志的成功传承与扩散,这也正是为什么酋长对墨菲说“带你一起逃离这里”却又将他闷杀的原因。从这点来说,麦克墨菲他成功飞越疯人院。


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又名:飞越杜鹃窝(台) / 飞越喜鹊巢

上映日期:1975-11-19(美国)片长:133分钟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 丹尼·德维托 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路易丝·弗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劳伦斯·奥邦 Lawrence Hauben/博·古德曼 Bo Goldman/肯·凯西 Ken Kesey/达尔·瓦瑟曼 Dale Wasserman

飞越疯人院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