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疯人院》是大学时第一次看的一部电影,印象中是看完后特别震撼,体现了一个正常人进入到不正常的疯人院里面后,逐步被压制凋谢的过程,就像鲁迅老爷子所说的,翻开书,每一页都写着同样的两个的大字“吃人”。

与其说是疯人院,或者说是非主流人的聚集群,人性尚未泯灭,每个人的过去都经历过刺激才会发疯的。但是讽刺的是,每一次的护士与病人的交谈,都貌似在揭每个人的伤疤,这根本是反人性的东西,却当成了理所应当的。疯人院里的制度,让人沦为了一个环节,来确保医院是正常平稳运转。正应了我们古老的俗语“枪打出头鸟”,谁出头,就要搞掉谁,原因就是“出头鸟”破坏了既有秩序,或者影响了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金钱也好,或者舒适度)。但同时,信奉集体主义胜过个人主义的我们,有时就会在组织里出现这样的情况,牺牲个人,保全组织。牺牲一个刺头般的疯子,保住一片祥和的医院,这就是组织、社会的代价。在社会的大齿轮当中,每个人都被当成了投喂料,每个人被牺牲的是不一样。社会需要进化,组织需要革新,但是过程中的个人如果不会灵活腾挪,那可能就会沦为齿轮搅碎的投喂料。疯人院里的墨菲,稍微学习下中国的“夹着尾巴做人”,圆滑一些,估计早就出院了, 而不至于嚣张到后面受到惩罚,摘除了前额。

这部电影也算是“个人意识”觉醒的一部启蒙片,从小到大的教育,会告诉你集体当中应该如何如何,确保的是大格局的稳定,但的确缺乏对个体内心健康的关心,很少想过“我自己”。所以看到电影中,墨菲来一句“至少我试过了”,其震撼力不亚于陈胜吴广当时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自己更是觉得这电影真好!

可悲的是,这才参加工作13年,就已经觉得看透世间炎凉,再看电影里的这些操作,居然会觉得理所当然。哈哈哈,难不成我也异化成了那个女魔头护士长的内心?当然不至于那么没有人文关怀主义,主要是觉得初出茅庐要改变世界,到头来磨平了棱角,被世界给改变了。人生大抵如此?我想这电影不极端不成魔,很难成为爆款,所以它评分高是有道理的。现实中的疯人院也没接触也不知道真实情况,但是斗胆推断的话,咱中国的疯人院,应该还是兼顾人文主义(我们自古就有恻隐之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等等的人文传统)以及集体主义为一体的,所以这电影看看就好。保持一颗“我试过”的雄心,同时也要留住青山砍柴烧,走走中国的中庸之道。少年不知中庸是宝啊,这也许就是青春的无价吧。

人到中年,再看看《飞越疯人院》,也算是对青春的祭奠了呗。


飞越疯人院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75)

又名:飞越杜鹃窝(台) / 飞越喜鹊巢

上映日期:1975-11-19(美国)片长:133分钟

主演:杰克·尼科尔森 丹尼·德维托 克里斯托弗·洛伊德 路易丝·弗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 编剧:劳伦斯·奥邦 Lawrence Hauben/博·古德曼 Bo Goldman/肯·凯西 Ken Kesey/达尔·瓦瑟曼 Dale Wasserman

飞越疯人院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