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迷手机不可自拔,你再无隐私可言。”

这不是《楚门的世界》,这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占据着现代人生活的大部分时间,答案无疑是手机。

回想一下你每天会凝视着手中这个小小的机器多长时间?

日前发布的《2020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中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01亿;短视频已成为用户“杀”时间的利器,短视频以人均单日110分钟的使用时长超越了即时通讯。

110分钟,将近2个小时。

这不是我们的错,因为刷手机实在太有趣了不是吗?

我们的注意力很容易被它吸引。

当我们购物时,它会主动向我们推荐迎合我们喜好的单品。

当我们观看有趣的视频图片时,它又会向我们推荐更多类似的内容。

这一切甚至让人觉得,哇哦,手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我的!

无论是和朋友吃饭时,还是在地铁上,我们总是习惯性打开手机重复着滑动、选择、滑动的动作。

但有些人也渐渐发现,自己总有一种时刻被监控的感觉。

有时在网上随意搜索的东西,甚至聊天时提到的东西,都会神奇地出现在平台推荐中。

一些网站还会向你推荐通讯录中的用户,同时也将你推荐给你通讯录中的人。

而注册时填写的个人信息,让这些平台对你更加如指掌了。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我们在操作手机还是手机在控制我们?

这问题关乎一个经常被提起的热词:大数据。

尽管每个账号背后却都是活生生的人,在大数据中你可能只是一串数字。

你的言论、兴趣爱好、学历、住址甚至健康状况都成为了大数据海洋中的一部分。

大数据对我们个人信息的盗取,算法对我们的监控,使得平台更懂你,从而也可以更精准地影响你。

此外,社交媒体的使用,更是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刷手机的时间越长,是不是感觉更丧?更容易焦虑?

所以,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最近Netflix再出佳作,围绕这个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主题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9月初上映的《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大获好评,豆瓣评分8.6,被认为是今年网飞最好的纪录片。

今天我们就来看看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揭示出什么样被隐匿的真相。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

导演: 杰夫·奥洛威斯基
编剧:戴维斯·库姆贝 / 维奇·柯蒂斯 / 杰夫·奥洛威斯基
主演:杰伦·拉尼尔 / 罗杰·麦克纳米 / 斯凯勒·吉桑多
首播: 2020-09-09
片场:94分钟

片中一群来自Facebook、Instagram、Youtube的前员工直面镜头现身说法,揭露了很多行业秘密。

让我们了解这些软件是如何借助大数据和人性来令人上瘾,从而控制用户。

片中有一句话相当发人深省:“如果你没有花钱买产品,那么你就是被卖的产品”。

然而,这话可能真不是危言耸听。

《智能陷阱》向我们每个人提出了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社交 APP 都是免费的?为什么用户使用他们的产品却不用付钱?

只要你稍稍思考就能看清楚本质。

它们当然并不免费,是广告商在付钱。广告商为什么给这些公司付钱?

它们付钱来交换向你(用户)展示广告,所以用户本身就是卖给广告商的“产品”。

为此,网站需要更多的用户以及更长的使用时间。

因此,用户的行为开始被监视、被预测,然后被有目的地引导。

通过各种智能推荐算法,让人们的视野局限在它想你沉迷的领域里。

潜移默化改变人的行为和认知。

而对用户的预测就建立在大数据之上。

来自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教授莎娜称这种数据积累逻辑为“监控资本主义”。

这种新型的信息资本主义模式,通过预测和修正人类的行为来获得收入并且控制市场。

换言之,你在网络上所做的一切都被监控着、被追踪着、被评估着。

具体到你停在哪一张图片上看了,看了多久。

这些都是大数据的一部分。

计算机通过这些数据做出预判我们行为的模型,拥有优秀模型的公司就赢了。

我们做过的所有事情、点击过的每一个地方、我们看过的所有视频、点赞过的所有内容,这些数据都会被用来建造一个越来越精确的模型。

有了这个模型,网站就能预判这个人的行为。

甚至能预判什么样的情感更能让你产生共鸣。

这一切都导致我们越来越离不开手机,除了睡觉,大多数时候我们都会不自觉地拿起手机。

如果手机离开我们一时半刻,我们就会感到无聊、焦虑。

只有两个行业把他们的客户叫做“使用者”:毒品和软件。

但这着实不能怪我们,因为就连互联网公司的管理者也难以抵挡这种吸引。

前Pinterest的总经理坦言,他在职时,即便回到家也无法停止刷Pinterest。尽管他有两个小孩需要他的关爱,但就是放不下手机。

有一天他突然感到莫大的讽刺:他白天去工作,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把自己当猎物的东西。

放不下手机并不代表你自控力差,毕竟这世界上最聪明的一群人每天都在研究怎样让人成瘾。

在斯坦福“劝服技术实验室(Persuasive Technology Lab)”,学者们主要研究如何利用所知道的一切心理学知识来改变他人的行为。

很多硅谷的著名人物都曾是这个实验室的学员,其中也包括 Facebook、优步、推特、领英等公司负责用户增长的关键人物。

劝服技术课现场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用一家五口的故事,更好地演绎了这一切。

晚餐时,母亲提议大家都不玩手机,来一次面对面地交谈和安静的进餐。

于是她把所有人的手机,放进定时1小时后才能打开的盒子。

然而这顿晚餐显得有几分冷场,每个人都对对方缺乏耐心。

没多久,女儿就忍不住用锤子把箱子砸开,取出了手机。

立刻回到了社交网络的世界中。

小儿子的手机不小心被凿破,母亲许诺如果他可以一星期不用手机,就给他换最新款。然而才失去手机几个小时,他就开始感到空虚和坐立不安。

我们不禁要问,那些没有手机的时代,人们是如何生活?

据研究表明,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青少年焦虑、抑郁、自杀明显高于从前。

无论是点赞还是表示肯定的评论,都会使人获得一种多巴胺分泌带来的快感。

人可以从手上一个小机器获得被肯定的满足感,但同时也会更情绪化,更脆弱。

近十年来,美国少女自残与自杀率大幅升高。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 15-19 岁女孩的自杀率比世纪初提高了 70%,而 10-14 岁女孩的自杀率增加了 151%。

1996年之后出生的孩子,是历史上第一代在初中开始使用社交媒体的人。

他们更不愿意冒险,拿到驾照的比率下降了,出去约会过的人数骤减。

整个一代人都更加焦虑、更加脆弱、更加抑郁。

很多人如此在意一个虚拟的“赞”,如此在意陌生人的评价,如此在意自己在网络世界的形象。

然而,我们真的需要在意一万个人怎么看我们吗?

我们真的需要每隔5分钟就获得一个表示认可的赞吗?

近年来网络暴力逼死人的新闻已经不绝于耳。

这些服务正在杀人,也导致人们自杀。

在美国,整容医生甚至发现一种新的病症:“图片分享畸形症”。

指的是年轻的患者想做整容手术,让自己看上去更接近滤镜自拍中的样子。

很多人已经逐渐失去了对真实世界的兴趣,更愿意活在网络上。

很多这种技术公司有三个主要目标:

1、参与度目标,增加你的使用时间,让你一直滑动屏幕;

2、增长目标,让你不断回来,尽可能多地邀请朋友;

3、广告目标,确保一切按照预期发展,公司尽可能地从广告上挣钱。

每一个目标都由一个算法驱动,算法的作用是决定给你展示什么,让数据上涨。

所以有人说躺着刷手机的肥宅生活是最自由的,殊不知此时的你也未必是真的自由。

此外算法还会根据你的喜好来判断你,并向你推送更多相关内容。

你越爱看什么,平台就给你推送什么。

久而久之,你经常见到的就是些类似的观点,仿佛你相信的这些就是世界通行的真理。

这在某种意义上也加深了你的偏见,假新闻和阴谋论因此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智能陷阱》里提到地平说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NBA 著名球星凯里·欧文曾公开表示他认为地球是平的,在遭到公众批评后他上节目道歉,称自己对地平说信以为真是因为在 YouTube 上看了很多阴谋论视频。

“你点进一个 YouTube 视频,就像掉进了一个兔子洞,”欧文说,“然后平台就会给你推荐更多的此类视频,慢慢的你就信了。”

虽说科技造福人类,然而事实可能没那么简单,社交媒体副作用大到已经无法忽视。

讽刺的是,即便是这些算法背后的工程师,也很难摆脱被算法操控的命运。

他们创造了这些,最终却不得不写个程序来帮自己戒网瘾。

整部影片的观感可谓触目惊心,但也并非全盘否定科技进步带来的好处。

它试图提醒人们重视对这个新兴世界的监督,以及立法层面的巨大缺失。

毕竟手机公司有无数关于你的敏感数据,我们必须保证他们不会利用这些数据做错的事。

近几年人们经常谈论未来的人工智能可能会毁灭人类,而事实上人工智能已经在运营着当今世界了。

它未必是《终结者》中的机器人,却是威力更大的神秘存在。

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已增长了万亿倍,我们身边没有任何其他东西以这个速率增长。

而作为人类,我们的大脑根本没有丝毫进化。

人类正在面对着百万年来不曾应对的局面:一个小小的屏幕背后的上千名工程师和超级计算机。

这个世界将会去往何方?人类可以扭转局面吗?

需要明白的是:我们是使用工具的人,绝不是工具操纵的对象。

也许“觉醒”,只是第一步。

*本文作者:RAMA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The Social Dilemma(2020)

又名:社交困境 / 愿者上网(港) / 智能社会:进退两难(台)

上映日期:2020-09-09(美国)片长:94分钟

主演:杰伦·拉尼尔 罗杰·麦克纳米 斯凯勒·吉桑多 卡拉·海沃德  

导演:杰夫·奥洛威斯基 

监视资本主义:智能陷阱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