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老师播放的纪录片《村小的孩子》——,心中感触颇深,不由得想起那些贫穷的留守儿童,和负责跟拍的导演。一个大学毕业生毕业后用近六年的时间对一个村子留守儿童和家庭的进行的跟拍。六年的时间,对导演来说是一笔精力与金钱的巨大付出,对孩子们是时间的变化,孩子们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单独到三姐妹;而不变的是,要想很久才能记得一年才能回一次家的爸妈的模样,要每天早上四点半起床走路上学,风雨无阻。
或许贫穷依然存在于世界上的各个角落,但是我们始终要相信知识能改变贫穷,但令人不解的是这六年来,当外界的关注点逐渐转向他们的时候,为何孩子的上学路还是如此艰辛?满是讽刺的一幕幕让人心寒,在讽刺的背后就不含一点点同情?反观自己如果身处如此逆境,又该如何?—某台的校车煽情地通过媒体捐了过去,却由于路面太窄,被告知无法使用。小云洁说每次看到那个校车都有砸了它的冲动,奶奶跟她说,是你的路太窄,你还要怪人家的校车?我们没有立场去批判孩子的话语,因为实实在在的代步工具就在那里摆着,却仍旧需要走几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学校,这样的结果,宁愿它从来没有出现过。其实有校车,那为何不加宽路面呢?总之是贫穷导致他们失去了拥有良好环境的教育,没有实地的考察,没有根本的考虑,只看到表面的结果就是让一台所谓的“爱心校车”成为众矢之的!当问及每个孩子的理想,答案都是“打工”,他们不知道哪里举办奥运会,四年级还不知道背九九乘法表,他们的代课老师每个月工资600,还在不停地复述要去申讨待遇,最后走了……他们的父母电话里不停地告诉他们,要好好读书,不要像自己一样,不读书就永远都走不出大山……一年又一年,孩子跟着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去世了就跟着外公外婆……
看完后,下面有同学提问,反反复复也就是,他们需要什么,我们能做什么?每一个问题都没人能回答清楚。这只是一个村小,全国上下没有人能统计清楚有多少这样的儿童,没人能告诉我们从小在这样的缺失爱的不正常环境下成长的孩子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也没人能提出怎样解决这样的社会问题,他们缺乏物资,缺乏正常的家庭环境。社会转型的速度很快,却留有太多的问题无法解决,村子留不住青年,城市又容不下打工青年的孩子。想到一个问题,有人常批评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但是对于某些地方来说,旅游脱贫却又真正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起初看纪录片的开头,我想到了去年暑假去的达祖小学,偏远封闭,如果没有泸沽湖旅游的兴起,没有志愿者不间断的支撑,大概那里的情况也会跟这里一样吧。但是不是每个地方都有吸引旅游开发的资源,没有就业机会,只能外出打工,真实常常让我们感到无力,反思却找不到切入点去解决这样的问题。导演最后只能说,他只是希望更多的人关注,更多的有社会资源的人能引起反思。我们庆幸自己的童年有完整的家庭关爱,我们更应该确保能给予我们的孩子完整正常的成长环境,这才是一己之力吧。很感谢导演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作品,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