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纪录片,应该有多种形式,有像舌尖那样华丽和优雅的,也有像贾樟柯《东》那样理性而节制的,还应该有像张以庆真诚而敏感的。

不用任何纪录片的理论教条去约束和揣摩,应该用人类所共同的一些东西来解读,比如情怀,比如本能,比如真善美。

当年看纪录片《幼儿园》的时候就发现张很特别的一点,与大多数纪录片不同,他不喜欢采用旁白解说,实在需要注解的地方也只是用上字幕,这部《英和白》更甚,连采访都没有了,张以庆尽量消除记录者在这个场景中的痕迹。整部片中出现最多的声音就是白不停地说着“英,英,好孩子,听话,英...”,然后就是各式各样的背景音乐。

画面的一开始,出现一段文字,“1200年前熊猫就存在了,是属于那种独居的动物。300万年前产生了人类,那是人类是群居的。今天熊猫依然独居,而人类...”就是这么一段话,结合整个故事片中不愿与人类打交道,只愿意和一只熊猫交流,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的主人公白,让我们有了对自我存在,自我自处,自我与他人等思考。孔子曾说,鸟兽不可与同群,而对于白,即使经济宽裕,身材健美,能力出众,却宁愿与鸟兽相处,也不愿和人类在一起不免让人费解,然而片子却并没有解释一个具体的原因出来,只是展现了英和白在一起生活的点滴,每一个时刻,也许,这样的和谐与美好就解释了白的离群索居。

片子在一个细节很有意思,一开始每次放出白的镜头,都会插入一段一个小女孩的镜头,英望着这个世界,小女孩也望着这个世界,英打哈欠,小女孩也打,不知道是用小女孩来暗喻英,还是英就是小孩的缩影,这有点庄周梦蝶的意味。

另外,片子另一个设置也很有趣,用了大量同期声都是当时的时政要闻,张以庆想说明什么?很多时候,电影这样设置是想将人们带入那个时代情景中去,比如《唐山大地震》会播放当时大地震的广播,浓浓的央视播音腔一出现,感觉立马回到那个年代。然而这部片这种需求并不强烈,细观他所播报的新闻外交,经济,国家政治等,这些方面几乎就是社会构成要素的全部,这样的同期声设置取得了一种将社会缩小到电视机这个小小的框架里,悬挂起来,与英和白身处的空间形成一个对比。很有意思的是,社会本是一个大环境但却容纳到一个小方盒里,英和白本处在社会的一个小角落,但在那个空间设置中,相较之下却显得空旷广阔了。

除去一开始的模拟熊猫的视角,整部片子,记录者都以一种第三方的态度来观察他们的生活模式,但在一些景别设置上,还是有很多渲染影响的。例如透过栅栏,将栅栏作为前景,拍着英在窗口看这个世界,例如在一片漆黑中,唯独白的身边有光,凌晨五点,万籁俱寂,白在笼子旁展现自己柔软的身躯,这些景别的设置都展现了两个孤独的灵魂。然而张以庆总是是温暖的,他同时又拍摄了大量白在洒满阳光的院子里,对英声声呼唤,还有了大量英和白依偎在一起,磨蹭玩耍的镜头,这样两个孤独的灵魂相遇,碰撞,陪伴,相守。

我不知道站在英的角度这是不是快乐的生活方式,我不了解熊猫,更不了解英。在发情期没有伴侣,失去自由的山林,失去新鲜的竹子,得来一份悉心的照料和长情的陪伴值不值得,毕竟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白信誓旦旦说,没有人了解自己,就像没有人了解英,只有自己才理解它,只消一个眼神,就能读懂它的意思,这份自信是我们旁人无权评判的。

片子快结尾的时候,字幕简单注解了下白的家庭情况,白看着意大利歌剧,当别人雷鸣般掌声时,白的眼眶里隐隐几点光亮,下一个镜头,白对着窗外,背景音乐是七子之歌。白是不是在这样孤独的生活中,也有过渴望回归呢?新年的钟声里,看着众人欢聚一堂,白眼角的泪花说明了一切,村上说,没有人喜欢孤独,只是害怕失望。最终,因为英,也因为自己的恐惧,白选择这篇方寸之地,固执地成为独居动物。

英和白(1999)

又名:英与白

上映日期:1999(中国大陆)片长:51分钟

主演:白玉陵 

导演:张以庆 

英和白的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