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与白》作业
要表达的思想内涵
这部纪录片主要是表达生物天生或后天环境形成的孤独,既有人的,也有动物的。这种孤独感不知从何而来,没有人关心和询问,似乎也没有结束和消弭的态势。
线索有几条
主要线索有两条,第一条是英的日常生活、姿态表情、动物习性等。第二条是英与周围环境的交流互动,其中最重要的是英与白,其次是英与小女孩,再次是英与杂技团其他的工作人员。
小女孩在电视节目中的作用
小女孩在节目中的作用是衬托和加强孤独感。英是孤独的,是从一岁起就被困在铁笼里长达十四年的兽,没有大自然也没有同伴,即使是长时间的相处,也没能让他真正取得人类的信任。白是孤独的,虽然不以此工作为生,但似乎也没有人真正知道,也没有人真正好奇和关注她内心的想法。所以英与白表面上看起来相依为命,但实际上却是生活在平行宇宙里,这个人与兽的组合仍旧是孤独的,边缘的,不被关注和理解的。他们的邻居,红衣服的小女孩,也是一个被父母和周围环境边缘和忽视的个体,与她相伴的是洒满阳光的院子和鱼缸里的金鱼。她那样小却也有强烈的孤独的情绪和表现,把整个纪录片的孤独感从中心的英与白扩散到了整个环境。就像是影片想主要表达的孤独感,是不分人和兽,也是不分年龄的。
成功在哪里
成功在两点,第一个是与主题相关的取材适宜,第二个是主体与周围时空的反衬恰当,情感和主题得以加强。先说第一个,主题是孤独,一个非常抽象无形且宏阔的主题,制片者选择了人与兽形体上共居,心理上却难以理解的真实故事来表现这一主题,很合适,传达的情绪也几乎没有偏差。第二个主要体现在电视声音这一特殊的“配乐”上。英与白彼此的言语交流少得可怜,但是电视节目的声音却异常丰富,从时政新闻到民生新闻,从意大利歌剧到中国的古典戏剧,突兀的电视机横在空阔的房间里,传出的尽是噪杂和主体没什么相关度的声音,并且因为空间的空旷得到加强。用电视声音的热闹来反衬生物的孤独,恰到好处地使用了这一“配乐”(我们知道在纪录片中是要尽量少地、克制地使用配乐)。
当然在我眼里,它的不太成功的地方也是很明显的。比如不自然,很多镜头明显是摆拍,刻意营造一种孤独感,小女孩永远是呆坐着的,白好像永远也是一个郁郁寡欢的中年女人,只有熊猫比较真正像个生物,有本能的一些需求,比如性和攻击。另外一个武汉女人对着一个已经和自己生活十四年的大熊猫说普通话也够奇怪的了。
总体看下来觉得沉闷乏味,瑜不掩瑕。影片丝毫没有关照到受众的感受和情绪,而仅仅是一个导演和制片者在自说自话,用很无聊的方式在把一个还算有张力的故事弄得很无聊,在审美方面的感受实在太差了,幸亏比较短。至于为什么获得了四川电视节国际纪录片“金熊猫”奖,我想最大的原因是因为有熊猫。没有谁说纪录片就应该乏味,总之我不是太喜欢这个片子。以上的两段是我个人直观的想法和感受。
运用了几种蒙太奇
蒙太奇来说,叙事蒙太奇和表现蒙太奇都用到了。叙事蒙太奇主要是英的日常生活的照料和驯养上,这也是一条主要的线索。表现蒙太奇一是主要是用他们各自的活动,比如说白在窗边思索,在黑暗中起舞,英在静止的时候的神态,和小女孩的一些静态来表现心理问题。二是用小女孩的处境来类比英与白的孤独,用格格不入的电视机和其余工作人员来对比英与白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