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喜欢吴念真写的东西,也喜欢他的表演。昨天看侯孝贤的《尼罗河女儿》里面他演的中文教师,今天看到他导演的《多桑》。
很喜欢这样的台湾电影,像《童年往事》,我觉得导演是很真诚地在跟我们讲这样的故事。而其实能做到这样真诚的人并不多,真诚不只是需要道德,还需要极深的智慧。看的时候我想,关于父亲的这些故事如果是真的,那必定曾经在作者心里是很大的伤痛,这如何才能恰到好处的表达呢?会不会因为自己的情绪关联而做出过度的渲染,就像我们都看过的《唐山大地震》。在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作者在极度地收。真正身临其境的人才能明白这悲伤的要义,就像《唐山大地震》无节制地嚎哭,让我看出冯小刚多么不懂这场地震带来的灾难。
就像黑格尔在《美学》中提及的,失去亲人的悲伤一旦被化解为葬礼上无节制哭喊的形式,这苦痛也便在人的心中被缓解。固定机位和长镜头可能真的只适用于这样的电影(全剧没有多桑的特写,甚至极少的近景镜头,让人看了几乎三个小时还是难以分辨多桑的脸),太多的大景别或频繁的蒙太奇就会暴露作者的情感,变成一种狭隘的情绪。越热爱的东西越要远观,越沉迷的东西越要清醒。
晚上还看了两部外语片,看完名字就睡了,在电影院里体验深度睡眠。